正文 第7章 印度洋(1)(1 / 3)

概述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20°E與大西洋為界。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麵積7.492×107平方千米,占全世界海洋麵積20.8%,差不多相當於世界上最大兩洲——亞洲和非洲麵積之和。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897米,最深處在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達9074米。

印度洋在東、西、南三麵與澳、非和南極大陸瀕臨部分比較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在與亞洲相瀕臨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到亞洲南部眾多半島、島嶼的伸入和分隔,所以,構成了一係列邊海、內海、海灣和海峽,從西往東有紅海和亞丁灣,其間由狹窄的曼德海峽相連。阿拉伯半島與印度半島之間為阿拉伯海,及其延伸部分阿曼灣和波斯灣,其間又由霍爾木茲海峽相溝通。印度半島東南端分出斯裏蘭卡島,半島和島嶼為亞當橋斷續相連。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之間為孟加拉灣,往東越過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即為安達曼海。安達曼海往東南延伸部分,即為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咽喉馬六甲海峽。澳大利亞大陸與馬來群島和新幾內亞之間為阿拉弗拉海。澳大利亞南部還有一個實為印度洋之一部分的澳大利亞灣。澳大利亞與塔斯馬尼亞島之間,隔著一條巴斯海峽。此外,在非洲東部與馬達加斯加島之間有一寬闊的莫桑比克海峽。

印度洋雖然與太平洋和大西洋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更有許多本身突出的特征,這些特征可歸納如下:

(1)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的北部因受較多的半島和島嶼的穿插分隔,形成許多邊海、內海和海峽,因而岸線曲折;印度洋的南部岸線平直。

(2)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形中央海嶺,廣泛分布的大陸隆起,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衝積錐等,這些地貌類型的錯綜分布,構成了印度洋特有而複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3)印度洋的主體部分,位於緯度較低的赤道帶、熱帶和副熱帶範圍內,所以,有人稱其為熱帶性的海洋。

(4)由於印度洋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隨著季節的變化,印度洋北部形成熱帶季風氣候,進而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洋底地形

在印度洋洋底展布著“入”形的中央海嶺(大洋中脊),它包括印度阿拉伯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澳大利亞海丘。

中印度洋海嶺是印度洋中央海嶺的北部分支,大致從阿姆斯特丹島(南緯40°和東經80°附近)向北西方向延伸。中印度洋海嶺平均寬度800千米左右,它一般高出兩側海盆1300~2500米,個別脊峰露出海麵形成島嶼,如羅德裏格斯島、阿姆斯特丹島和聖波爾島等。中印度洋海嶺西北部分叫阿拉伯-印度海嶺,高度較大,一般離海麵隻1800米左右。阿拉伯-印度海嶺向西延伸,進入亞丁灣。中印度洋海嶺在地貌上表現斷裂複雜,崎嶇破碎,中脊裂穀表現出時斷時續的特征。

西印度洋海嶺在羅德裏格斯島附近與中印度洋海嶺相接,向西南行,過愛德華群島後叫大西洋-印度洋海丘,西至西經15°附近與南大西洋海嶺相連。西印度洋海嶺也被切割得很破碎,相對高度1500~3000米。

印度洋中央海嶺的東南分支叫南極-澳大利亞海丘,它的中脊高度較小,脊部距海麵一般在3000米左右,中脊區寬500千米左右,南極-澳大利亞海丘中脊裂穀不太明顯,中脊外側兩翼多以階梯狀緩慢下降向深海過渡。

印度洋中央海嶺被一些與之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錯開。歐文斷裂帶切斷阿拉伯-印度海嶺,這條斷裂帶向東北延伸與伊朗高原東側的興都庫什平移斷裂帶相連。維馬海溝走向東北-西南斜切中印度洋海嶺,海溝平均寬度25千米,長700千米,海溝最深處6402米。在中印度洋海嶺與西印度洋海嶺分叉處,有一巨大的緯向斷裂帶,叫羅德裏格斯斷裂帶,其東段沒有完全切過中脊區,但西行經過羅德裏格斯島以南,直到毛裏求斯島東側。切斷西印度洋海嶺的有馬達加斯加斷裂帶、愛德華斷裂帶和莫桑比克斷裂帶。其中馬達加斯加斷裂帶切斷西印度洋海嶺後,向北經過馬達加斯加海台東側和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大陡崖,與歐文斷裂帶相呼應。阿姆斯特丹斷裂帶在80°E附近把中印度洋海嶺與南極-澳大利亞海丘切斷移開。印度洋中央海嶺的最大特點是嶺脈崎嶇錯雜,中軸裂穀紛繁,與大西洋海嶺的脈絡清晰、裂穀單一有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