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大西洋(3)(1 / 2)

由於不合理的經營和掠奪性的開發,也造成人為的海洋災害和汙染。如美國東南沿海,近年來因工業廢水、農藥、有毒物質傾入海洋,使生物資源特別是魚類資源遭到放射性物質和汞、鉛等侵害而大量死亡,沿海居民也直接間接大受其害。

邊緣海

一、地中海

地中海位於歐、亞、非洲之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陸間海,東西長約40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1800千米,麵積約2.505×106平方千米。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僅以狹窄的直布羅陀海峽相通,東北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而達印度洋,在國際航運和戰略地位上非常重要。

按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地中海的發展過程,大致先以大洋中脊為軸,向南北兩麵擴張,逐漸形成巨大浩瀚的特提斯洋(古地中海),它擴及的範圍,不僅包括現在的地中海,還包括現今的整個南歐和中、西歐部分地區,向東包括現今的黑海、裏海、小亞細亞、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以及中南半島等地區,並包括現在印度半島、馬來群島甚至澳大利亞大陸所占據的地區。當時特提斯洋呈扇狀,在東部擴張展開與古太平洋連成一片。後來,大約從中生代早期開始,南方的岡瓦納大陸逐漸解體分離。特提斯洋地方的歐亞板塊與南方的非洲、阿拉伯、印度板塊相向運動,使海域的範圍逐漸縮小。到新生代第三紀,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直接相撞,上部岩層褶皺和抬升,遂形成今日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係,阿拉伯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伊朗高原、小亞細亞高原抬升,於是特提斯洋東部消失。

歐洲南部的阿爾卑斯等山係(包括北非的阿特拉斯山係),也是非洲板塊與歐洲板塊(歐亞板塊之一部)碰撞造成的。但非洲板塊與歐洲板塊的相對運動要比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更為複雜,即大致在中生代到新生代中新世之間,南北板塊既有左右相對錯動(最大錯距達1500千米左右),又有三角形的旋轉運動(非洲板塊以摩洛哥為軸作反時針旋轉50°運動),再加上在南歐範圍內中生代以前就已存在著幾塊微型大陸或小的板塊(如撒丁、羅多彼、梅塞塔等),致使地中海周圍形成複雜的旋扭構造體係。據研究,在東地中海北部,非洲板塊下部已俯衝到歐洲板塊下麵,這是愛琴海和意大利南部一帶地震和火山頻繁的原因。由於非洲板塊上層陸地尚未與歐洲板塊上層陸地直接接觸,因此,特提斯洋在非、歐大陸之間還殘存了現今的水域——地中海。

由於地中海區域的形成曆史和地質構造非常複雜,因而它的垂直輪廓和水平輪廓錯綜紛繁。地中海北部三大半島向南突出,形成了向北伸入的愛琴海、亞得裏亞海和利古裏亞海;再由於海中一係列島嶼和海嶺中隔,又將整個地中海分割為幾個海盆。一般以亞平寧半島、西西裏島至突尼斯一帶為界,把地中海分為東、西兩部分。

西地中海在科西嘉島和撒丁島以西叫巴利阿裏海盆(又稱阿爾及利亞利古裏亞海盆),海盆深度3000米左右,最深處3332米。科西嘉島和撒丁島以東叫第勒尼安海,此海周圍淺水區域較廣,但最深處達3730米。東地中海海域更為複雜,夾於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之間的亞得裏亞海,形勢狹長,沿巴爾幹海濱,有一係列與半島平行的島嶼,稱為達爾馬提亞群島。世界上凡屬此類海岸,稱達爾馬提亞式海岸。亞得裏亞海深度較小,一般隻幾十到幾百米,隻是在它的南部超過1500米。亞得裏亞海過奧特朗托海峽往南,稱愛奧尼亞海。愛奧尼亞海盆寬廣,深度較大,一般在3000~4000米,最深處達4594米,也是地中海最深的地方。愛琴海介於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海中島嶼星羅棋布,海岸港灣曲折,特別是沿小亞細亞半島一側,由於構造線與海岸基本上直交,因此形成許多半島,島嶼與海灣犬牙交錯,構成典型的裏亞斯式海岸。小亞細亞半島以南為利萬特海。地中海海嶺將利萬特海盆分隔為南北兩部,除海嶺部分較淺外,海盆深度一般也達2000~3000米。

在氣候方麵,由於隨著冬夏氣壓帶的南北移動,地中海區域正處於夏季副熱帶高壓和冬季西風帶範圍內,因此,形成這裏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幹燥的典型的地中海氣候。正是由於這裏夏季幹燥炎熱,海水蒸發十分強烈。蒸發量大大超過降水量和河水的補給量。

據估計,如果直布羅陀海峽被封閉,地中海在3000年內就會幹涸。由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存在,使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發生有規律的水流交換。在上層,含鹽量較低的大西洋海水向東流入地中海,含鹽量較高的地中海海水則下沉,向西流入大西洋。這兩股方向相反的水流約在125米深處分界,但上層水流要比下層水流強,前者流量達1.75×106立方米/秒,後者為1.68×106立方米/秒,多餘的7.0×104立方米/秒流量為地中海水的主要補給來源,使地中海水麵能維持相對穩定。此外,黑海通過達達尼爾等海峽與地中海海水也進行類似的交換,但對於增補地中海的水量尚不及大西洋的1/10(約6500立方米/秒)。至於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水流交換,就更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