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大西洋(2)(1 / 2)

洋流的性質和強度對其上層的氣溫和降水影響很大,尤以墨西哥灣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對其所經海域及其附近的影響特別顯著。北大西洋表層平均水溫比南大西洋高;北亞熱帶海域西部比東部降水多,氣溫也高(東部加那利寒流更加劇了東西部的差異);北緯50°~70°的北海、挪威海海域表層水溫和氣溫比同緯度的其他地方高出幾攝氏度甚至十幾攝氏度的特殊情況,都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墨西哥灣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及其延續體——挪威暖流有密切的關係。

洋流既是影響氣候的因素,也是海洋自然綜合體重要的組成要素,因此,需要對大西洋的洋流係統及其特點作一簡要的敘述。

大西洋的洋流係統與大西洋上空的大氣環流直接相關,特別是大氣環流的近洋麵的經常性的風向更是洋流流向的基本動力。

在大西洋信風帶有兩道信風赤道流。由於水體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因此,兩道信風赤道流都由東向西流。南赤道暖流位於赤道以南,但當它由非洲沿岸流向美洲沿岸附近時,由於受到南美以直角的輪廓在南緯7°附近向東伸入的影響,因此,使南赤道洋流分為南、北兩支,北支沿大陸海岸至小安的列斯群島,叫圭亞那暖流;南支沿大陸海岸南流,稱巴西暖流。巴西暖流南下在拉普拉塔河口附近,與北上的福克蘭寒流彙合,然後受西風作用而向東流,成為整個環南半球西風漂流的一部分。西風漂流在接近南非後,一部分繼續東進,入印度洋;一部分沿非洲西岸北上,是為本格拉寒流。本格拉寒流在南緯10°附近與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形成了南大西洋的反時針環流係統。

北赤道暖流大致從佛得角群島開始,受亞速爾高壓南側的東北信風驅使,自東向西流動,至安的列斯群島附近,稱安的列斯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大部轉向西北,小部與從南赤道暖流北上的圭亞那暖流一起,直接向西,穿過小安的列斯群島間的海峽,進入加勒比海,合稱加勒比暖流。加勒比暖流,經古巴島與尤卡坦半島之間的尤卡坦海峽注入墨西哥灣。墨西哥灣不但彙聚了南北赤道暖流,而且還接納了由信風不斷進入的暖水,所以墨西哥灣成為巨大的“熱蓄水庫”。由於墨西哥灣比附近的大西洋水位要高,因此,從佛羅裏達海峽流出,構成強大的佛羅裏達洋流,洋流的寬度擴及整個海峽——150千米,深度達800米,流速每晝夜為130~150千米。表層水溫27℃~28℃。佛羅裏達洋流與東南來的安的列斯暖流彙合後,稱墨西哥灣暖流。巨大浩蕩的墨西哥灣暖流日夜不停地向北輸送熱水,它所經的地方水溫和氣溫都大幅度升高。墨西哥灣暖流與北美大陸東南海岸之間,經常隔有一條較冷的水帶。在冬季,灣流與沿岸水溫之差在哈特勒斯角附近為8℃,在紐約與波士頓一帶水溫差竟達12℃~15℃;在夏季,由於沿岸海水溫度增高,與灣流水溫之差就不大明顯了。墨西哥灣暖流到北緯40°附近,已進入亞速爾高壓區北部的西風帶,因此開始折而向東,且呈扇形展開,稱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大部通過不列顛群島與冰島之間,繼續向東北流入挪威海甚至北冰洋,小部分在接近伊比利亞半島時,向南沿歐非海岸南下,形成微弱的加那利寒流,到佛得角群島附近,與北赤道洋流首尾相接。這樣,在環繞亞速爾高壓區也形成一個環流係統。

一條是在南、北赤道暖流之間與它們方向相反的赤道逆流,赤道逆流向東注入幾內亞灣,稱為幾內亞灣暖流;另一條是從加拿大北部諸島與格陵蘭島之間北冰洋屬海或海峽起,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叫做拉布拉多寒流。此寒流在紐芬蘭島東南北緯40°附近與北流的墨西哥灣暖流相彙,使這一帶海域經常多霧,而且是溫水魚群和冷水魚群彙聚的場所,形成世界有名的紐芬蘭漁場。還需指出,順拉布拉多寒流還經常從北冰洋或格陵蘭帶來巨大的冰山南下,有時給航海帶來嚴重的威脅。

海洋資源

大西洋的礦產資源相當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重砂礦以及錳結核等。

近年來在大西洋近陸大陸架上發現了相當豐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有不少海域已進行大規模開采。發現最早目前產量最多的地區仍是委內瑞拉沿加勒比海馬拉開波湖底。在馬拉開波湖底的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始新世和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成百個儲油層,含油岩層的總厚度達9000米,估計石油儲量4.8×109噸,天然氣儲量7.0×1011立方米以上。墨西哥灣海底也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在白堊紀岩層中發現20個油氣田、在第三紀中新世岩層中共發現300多處。1969年美國深海鑽探船格拉瑪挑戰者號在墨西哥灣水深3600米下的巨厚沉積層中也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墨西哥灣探明石油儲量在1.0×109噸以上,天然氣超過1.0×1012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