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海、海灣和海峽
一、紅海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形狀狹長,從西北到東南長1900千米以上,最大寬度306千米,麵積4.5×105平方千米。紅海北端分叉成兩個小海灣,西為蘇伊士灣,並通過貫穿蘇伊士地峽的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東為亞喀巴灣。紅海南經曼德海峽與阿拉伯海的亞丁灣相連。曼德海峽寬隻26~32千米,深150米,海峽中多暗礁和淺灘,還散布著一些火山小島,其中以丕林島最大,它扼守著海峽的門戶,把曼德海峽分隔成東窄西闊的兩條水道。按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認為紅海和亞丁灣是海洋的雛形。據研究,紅海底部確屬海洋性的矽鎂層岩石,在海底軸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錯斷的長裂縫,並被破裂帶連接起來。據研究,非洲大陸與阿拉伯半島開始分離在中新世。
紅海兩岸陡峭壁立,岸濱亦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較少。整個紅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
紅海處於北回歸高壓帶,且受東西兩側熱帶沙漠環境夾峙,因此,常年空氣悶熱,塵埃彌漫,明朗的日子較少。年降水量很少,北部隻有25毫米,南部也僅200毫米左右,蒸發量往往比降水量高十倍至幾十倍,因此紅海是世界上水溫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之一。8月表層水溫平均27℃~32℃,鹽度在北部高達41‰~42‰,南部因與印度洋海水經常交換,水的鹽度為37‰。
紅海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之間的海水交換很少,主要是通過曼德海峽與印度洋進行交換。當然,由於紅海強力蒸發耗水大,因此進入紅海的水比流往印度洋的要多,才使得紅海水量得以平衡。自蘇伊士運河開通以來,紅海在交通運輸上日益顯得重要,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國際航道。
二、波斯灣
波斯灣通常又簡稱海灣。它夾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經過霍爾木茲海峽與阿曼灣同阿拉伯海相通。海灣略作西北東南走向,從灣頭阿拉伯河口到霍爾木茲海峽長約800千米,最寬處約280千米,整個海灣麵積超過2.3×105平方千米,因受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從紮格羅斯山區注入的河流的泥沙填積,整個海灣深度不大,平均隻有28米,最深處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深達102米。由於它周圍的環境與紅海相似,因此,水溫和鹽度也較高,最熱月8月水溫為30℃~33℃,平均鹽度38‰,北部因阿拉伯河注入,鹽度較低。海灣沿岸有很多珊瑚礁環繞的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巴林島、格什姆島、阿布阿裏島等。
由於地殼的緩慢抬升,加以阿拉伯河大量泥沙衝積,海灣北岸正以每年約56米的速度向灣中推進,因此,波斯灣是在日益縮小中。波斯灣以產石油和天然氣聞名於世,故有“石油湖”之稱。巴林島和科威特沿海采集珍珠業也世界馳名。
三、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水道狹長,從西部的韋島到東部的皮艾角,長約1080千米,如果連同東頭的出口處新加坡海峽,則長達1188千米。海峽向西北敞開,東南收縮,呈喇叭口狀。新加坡海峽最窄處僅37千米,即20海裏,屬沿岸國主權範圍。馬六甲海峽水深25~113米,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加深,2.0×105噸級巨輪可以通行無阻。
馬六甲海峽位於赤道附近,所以,這裏是典型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5℃~26℃,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小,全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不僅全年有雨,幾乎每天都降雨,因此,不像紅海和波斯灣那樣,夏季酷熱難當,而是溫暖濕潤的。
馬六甲海峽是重要海運通道,每年通過這裏的船隻在5萬艘以上。平均每日穿行的客貨輪達150艘。目前,愈來愈多的船舶,特別是大型油輪通過,使海峽顯得異常擁擠,海峽內又有許多淺灘,加之泥沙填積,沉船阻擋,更增加了發生事故的危險,對沿岸國家造成嚴重的威脅和危害。1971年11月16日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聯合宣告馬六甲海峽不是國際水道,為維護領海權利、三國共同管理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