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印度洋(2)(2 / 3)

海洋資源

到目前為止,盡管對印度洋的自然資源還研究得不夠,但已知某些自然資源是相當豐富的。

波斯灣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和產量都是世界馳名的。據估計,波斯灣海底石油儲量為1.2×1010噸,天然氣儲量達7.1×1011立方米。現在波斯灣海底發現30個油田,其中沙特阿拉伯薩法尼亞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波斯灣的海底油、氣產量也很大,每年采油在2.0×108噸左右,而天然氣開采量達5.0×1011立方米以上。除波斯灣外,沿澳大利亞西北部和南部的大陸架上、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沿海以及馬達加斯加島周圍,都有相當多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儲藏。

至於金屬礦藏,也以錳結核最為重要。印度洋的錳結核,往往分布在深達4000~5000米的深海盆底,其中儲量較大的是南澳海盆、西澳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在印度洋中的錳結核直徑一般3~5厘米,大的達8~12厘米,用海底照片估算其重量約可達40千克/平方米~50千克/平方米。在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海台發現有巨大的磷灰石礦床。在印度半島近海、斯裏蘭卡周圍、莫桑比克海峽、南部非洲東側大陸架區域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岸的海濱砂和海岸沙丘中發現有相當數量的重砂礦。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曾於紅海發現含多種金屬的軟泥。它們產生在北緯21°~22°的現代海底上約2.0×104米的幾個深海中,上覆有一層高溫度和高鹽度的底層海水。金屬軟泥中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這些金屬析出的平均含量是:鐵29%、銅1.3%、鉛0.1%,以及54克/噸的銀和大約0.5克/噸的金。甚至有些軟泥層中鋅的富集度可高達8.9%,而銅可達3.6%。這種金屬軟泥的形成,可能與大洋盆形成早期階段,沿斷裂帶上升熱液金屬組分的沉澱作用有關。《阿特蘭蒂斯Ⅱ》深窪的含金屬軟泥是紅海中最典型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含金屬沉積物礦藏。沉積層自上而下大致可分為四層:頂部有10~5米的黑色細粒沉積物,主要是一些黏土和氧化鐵、鐵蒙脫石礦物,含有少量閃鋅礦、針鐵礦和菱錳礦;第二層為針鐵礦層,厚2~10米,為橙黃至黃色中、細粒沉積物,主要由4.0×10-6米~3.0×10-5米的針鐵礦小球粒和非晶質的褐鐵礦組成,也含有少量赤鐵礦和黃鐵礦。此層氧化鐵的含量高達64.2%;第三層是金屬硫化物沉積,是一種黑色細粒沉積物,含有豐富的鐵閃鋅礦、黃鐵礦和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礦物,連續成層的鋪在海底,有時還含有硬石膏和重晶石。該層厚1米以上,銅和鋅的含量特別高,平均含氧化銅4.5%,氧化鋅12.2%,是主要含金屬層;第四層是碳酸鹽沉積物。僅《阿特蘭蒂斯Ⅱ》深窪上部10米厚的含金屬沉積物,就儲有鋅2.9×106噸,銅1.09×106噸,銀4500噸,金45噸。這些金屬儲量的規模遠比大陸上已找到的大型礦床的儲量為大。另外,在印度洋近大陸的大陸架上,儲有大量供建築材料用的砂、礫和牡蠣殼,目前雖未大規模開采,但隨著沿海建築業的發展,將會逐步對其大量利用的。印度洋的生物資源不算很豐富,目前捕撈量相當少,如捕魚總量每年僅2.5×106噸左右,尚不及金世界海洋捕魚總量的5%。在印度洋中,目前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居第一位,在這裏主要捕鯖魚、沙丁魚、鯊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居第二位,這裏除捕撈上述魚類外,還捕撈黑點石首魚、金槍魚、飛魚、小平頭魚,以及海龜、沙噀等。在印度洋南部亞寒帶和寒帶水域有豐富的浮遊生物,夏季招來大批鯨,一些國家在這裏捕獲大量的鰮鯨,青鯨和豐瓦洛鯨。近年來,磷蝦也是捕撈的對象。在印度洋南部接近南極大陸海域,海豹、企鵝也很多。此外,在印度洋整個熱帶地區的近海,特別在斯裏蘭卡、巴林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北沿海,幾百年來,一直是采集貴重珍珠和貝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