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
曆史上的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今常德)、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寰湘陰,凡四府一州九邑,橫亙八九百裏,日月皆出沒其中。”到了近代,由於圍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積等因素,洞庭湖麵積由最大時的約6000平方千米驟減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圍湖開墾、濫捕濫撈等人類活動影響加劇,洞庭湖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湖麵不斷萎縮,調蓄洪水功能退化。20世紀中後期,洞庭湖被鄱陽湖超越,淪為第二大淡水湖。
2002年4月4日,《中國水利報》在第4版刊登了《長沙洞庭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報告》,全文如下:
一、洪水調蓄功能減退
洞庭湖由於大量的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滯洪功能降低。1949年以來洞庭湖容積相當於三峽工程總庫容(235億立方米)的50.6%,調節庫容(89億立方米)的1.3倍,與1949年相比,減少40.6%。與此相應,20世紀50年代多年平均削減洪峰流量值達13246m3/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27.7%;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一步下降至5660m3/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15.6%,削減調蓄能力僅相當於20世紀50年代的50%。
二、生態破壞與汙染仍然存在
——20世紀50~70年代曾大量圍湖造田,累計圍墾麵積約1933平方千米,導致湖泊麵積萎縮,生態失調。
——亂捕濫獵猖狂,有的結成團夥,配備先進設備,使用火力威猛的大抬銃。湖裏“迷魂陣”遍布,電捕船橫衝直撞。
——造紙行業是洞庭湖區主要汙染行業,年排放的工業廢水、COD、BOD5占湖區年排放總量的49.6%、81.7%、79.13%。大量的小造紙廠基本上沒有進行汙染治理,繼續向湖區周圍排放汙染物,嚴重影響水體環境質量。
——農業麵源汙染和生活汙染比較嚴重。農藥、化肥仍在大量施用,畜禽養殖汙染麵廣量多。生活汙染是汙染主要因素,排放的汙染物占湖區總量的40%~50%。
三、富營養化日趨突出
——洞庭湖外湖的富營養化在湖泊過水能力很強的情況下,仍由10年前中貧營養狀況發展到了現在的中富營養狀況。
——內湖由於水體交換慢,各種營養物質來源廣,富營養化比較普遍。加上人工水產養殖發展迅速,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進程,大通湖就是如此。
四、生物多樣性下降
——1916年首先在洞庭湖發現的白鰭豚,由於泥沙淤積,君山與下飄尾之間水位變淺,使其活動受到限製,現已難覓蹤跡。
——銀魚是洞庭湖的名貴魚類,1928年產量達到90噸,現不足2噸。
——胭脂魚、鰻魚等重要保護物種越來越罕見。
——斑嘴鵜鶘、大天鵝等20世紀50年代常見的鳥類,近年考察中很少發現。
——蛇類等被大量捕殺,導致東方田鼠等有害物種泛濫成災。
——局部區域由於汙染的緣故,水生生物幾乎絕跡,如20世紀90年代沅江的塞南湖、漢壽的蔣家嘴等水域。
五、血吸蟲病疫情回升
洞庭湖區現有流行區人口336萬,血吸蟲病人22.4萬,病畜近5萬頭,有螺麵積3915萬公頃,占全國現有釘螺分布麵積的52%。且泥沙淤積,洲土不斷擴大,每年有螺分布麵積還以60萬公頃至90萬公頃的速度增長。
從上述報告可以看出,洞庭湖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漸走向惡化。你知道嗎?
湖泊與水庫的六大問題
1.泥沙淤積。湖泊、水庫上遊的人類活動和自然的變化,如農業活動引起的土壤表麵侵蝕,亞、非、中南美洲地區人口增加導致的森林破壞,原為牧場的農耕地荒廢之後出現的土壤侵蝕等,使河流挾帶大量泥沙注入湖泊和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