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是陸地表麵上充滿水體的窪地。把地球上所有的湖泊加在一起,大約有250萬平方千米,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2%左右。湖泊有調節氣候、調節河流流量、航運、灌溉、發電以及水產養殖等作用,是重要的自然景觀和生態係統之一。湖泊不僅使我們的星球更加璀璨,還是人類生息繁衍的良好環境。
中國的湖泊眾多,曆來有五湖四海之稱,其中的“五湖”指的是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巢湖。而洞庭湖則以其龐大的氣魄、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人文底蘊,成為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競相駐足的地方。讓我們隨著先賢的歌詠,一起來感受湖泊的夢幻吧!
遊覽指南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境內,介於北緯28°30′~30°20′,東經110°40′~113°10′。由東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大通湖組成。
關於洞庭湖的名稱來曆,有許多的說法。
洞庭湖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又雲:“定四年楚子涉濉濟江,入於雲中。”
《漢陽誌》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麵積曾達4萬平方千米,《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裏。”
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因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湖的南邊是湖南省,北邊是湖北省。洪水期間的湖泊,汪洋似海。其南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彙入,北有鬆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與長江相通,湖水最後在嶽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它猶如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調節洪水,控楚帶吳。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紀至今,均處於振蕩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衝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
洞庭湖東、南、西三麵皆環山,北部是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麵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東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處30.8米,湖水蓄量178億立方米。底質多泥或淤泥型。
洞庭湖處在中亞熱帶過渡地帶,溫暖濕潤,春夏冷暖氣流交替頻繁,夏秋晴熱少雨,秋寒偏早。年平均氣溫為16.5攝氏度到17攝氏度,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無霜期約270天,最佳旅遊季節是4月到11月,若是為了看鳥,則以二三月為宜。
對於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總結,清代《洞庭湖誌》所載“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暮雪”以及“日影”、“月影”、“雲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漁影”、“鷗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觀賞到。
洞庭湖風景優美,名勝古跡甚多,主要遊覽區有嶽陽樓、君山、二妃墓、楊幺寨、鐵經幢、屈子祠、躍龍塔、文廟、龍州書院、蓮湖等。
嶽陽樓
位於嶽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裏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襟帶三千裏,盡在嶽陽樓”的盛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迄今已有1700餘年的曆史。
早在三國時期,此處便為吳將魯肅的閱兵台,後演變為瞭望敵兵的譙樓。據《三國誌》載,魯肅受孫權之命率萬人屯駐巴丘(今嶽陽),在進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臨湖的西門城牆上建起了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閱軍樓即為嶽陽樓的前身。
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丘州,便將西門城樓擴建為樓閣,初名“南樓”,後來改名“嶽陽樓”。
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滕子京謫守巴陵(嶽陽),曾重修嶽陽樓,並致書當時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請他作《嶽陽樓記》。然後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範記、蘇書、邵刻,成了嶽陽樓的“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