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親臨洞庭湖(1)(2 / 3)

自宋迄今,已過去900多年,現在的嶽陽樓是清代同治年間重修的。而蘇書邵刻《嶽陽樓記》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的手筆。

今天的嶽陽樓為四柱、三層、飛簷、盔頂的磚木結構建築。大樓四周掛滿了曆代名人的題詠,二樓楹柱鐫刻著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正中十二塊紫檀木拚成的雕屏上,張照書的《嶽陽樓記》赫然醒目,啟迪著遊人的神思。除此之外,主樓兩側還有兩座輔亭:一是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嶽陽樓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傳因在明末維修嶽陽樓時,於地下掘得一塊有梅紋的石板而得名。樓的附近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嶽陽文廟及慈氏塔等勝跡。

君山

原名洞庭山,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後來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與嶽陽市區遙遙相對,東距嶽陽樓水程15千米。這裏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遊覽君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

東晉王嘉《拾遺記》中列此山為海內八座仙山之一,稱“神仙洞庭”。現已辟為公園,為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這裏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二妃墓

又名湘妃墓。位於君山東側。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九嶷山)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扶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二妃墓。二妃墓始建於何時,不得而考。現墓為清光緒七年(1881年)九月重修。墓四周遍植蒼鬆翠柏,長滿了“淚痕”點點的斑竹。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子祠

又稱屈原廟。位於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始建於漢代,原址無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將它移建至玉笥山上。占地7.8畝。自山腳至祠有石階119階。祠正門牌樓牆上繪有13幅屈原生平業績和他對理想追求的寫照的浮雕。在過道的牆壁上,鑲嵌著許多石碑,鐫刻著後人憑吊屈原的詩文辭賦。後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神采感人。附近建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台、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紀念屈原的古跡,俗稱玉笥山“八景”。

今存建築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正殿為磚木結構,單層單簷,青磚砌牆,黃琉璃瓦覆頂,風格古樸秀雅,全殿三進,中、後兩進間置一過亭,前後左右各設一天井,中有丹池,池中有大花台,植金桂。祠內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桂樹多株,每逢中秋節,黃、白花盛開,馨香四溢,令人陶醉。

屈子祠

蓮湖

又名團湖。位於嶽陽縣廣興洲鎮境內,距嶽陽市區20多千米。原是洞庭湖的一個港汊,經過多年的圍墾治理,成為“湖中之湖”。蓮湖麵積2平方千米,盛產蓮子,名曰“湘蓮”,年產600多擔,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曆代被視為蓮中珍品。蓮湖“觀荷賞蓮”已列入省級主要特殊旅遊項目。

洞庭湖素稱魚米之鄉,湖中的特產有河蚌、黃鱔、洞庭蟹、財魚等珍貴的河鮮,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洞庭魚》一詩:“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後蠅。”可見魚之多。如今湖裏盛產鯉、鯽、鱅、鰱、鯿、鱖、銀魚、鳳尾魚和蝦、蟹、龜、鱉、鱔、鰻、鰍、蚌等百餘種水產,這裏還生長著珍稀的白鰭豚。洞庭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

蓮湖盛產馳名中外的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曆代被視為蓮中之珍。生食,清甜幽香;煲湯,鮮嫩無比;入藥,健脾止瀉,益腎固精,清心定神。“冰糖蓮子”係湖南著名小吃,向來為人稱道。

君山有許多名產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聞名,有“洞庭茶島”之稱。其中,“君山銀針”在唐代時即被定為貢品,君山銀針茶在茶樹剛冒出一個芽頭時采摘,經十幾道工序製成。它內呈橙黃色,外裹一層白毫,故得一雅號——金鑲玉。衝泡後,開始茶葉全部衝向上麵,繼而徐徐下沉,最後全部豎立杯底,堆綠疊翠,宛如刀槍林立,酷似嫩筍出土,確為“茶中奇觀”。入口清香沁人,齒頰留香。在1956年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上,君山茶獲金質獎章,被譽為“金鑲玉”。

濱湖盛產稻穀,此外,君山的竹子也很有名,有斑竹、羅漢竹、方竹、實心竹、紫竹、毛竹等。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