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範仲淹《嶽陽樓記》
洞庭湖碧水共天,滄溟空闊,古往今來,對它的記載和描繪數不勝數。早在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就在他的詩歌中反複吟詠過美麗的洞庭湖,如《哀郢》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湘君》《湘夫人》等詩篇中,屈原根據民間傳說,把洞庭湖描繪成神仙出沒之所:一對美貌的戀愛之神,乘著輕快如飛的桂舟,吹著娓娓動聽的排簫,遊弋在秋風嫋嫋的洞庭碧波之上。湘君以洞庭一帶特產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貝、桂樹、木蘭、辛夷、薜荔,構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宮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來。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浩蕩的氣勢與悠久的曆史內涵,使之成為唐以後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並逐漸形成一種以抒發憂國濟世為主要傳統的特殊的意蘊。除了範仲淹那著名的《嶽陽樓記》,曆史上還有許多關於洞庭湖及嶽陽樓的詩詞佳作。下麵我們就從其中為大家選取一些比較優美的作品。
洞庭湖
宋之問
地盡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當中湧,莫辨東西隅。
晶耀目何在,瀅熒心欲無。
靈光晏海若,遊氣耿天吳。
張樂軒皇至,征苗夏禹徂。
楚臣悲落葉,堯女泣蒼梧。
野積九江潤,山通五嶽圖。
風恬魚自躍,雲夕雁相呼。
獨此臨泛漾,浩將人代殊。
永言洗氛濁,卒歲為清娛。
要使功成退,徒勞越大夫。
遊洞庭湖
張說
平湖曉望分,仙嶠氣氛氳。
鼓枻乘清渚,尋峰弄白雲。
江寒天一色,日靜水重紋。
樹坐參猿嘯,沙行入鷺群。
緣源斑筱密,罥徑綠蘿紛。
洞穴傳虛應,楓林覺自熏。
雙童有靈藥,願取獻明君。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
李白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登嶽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嶽陽樓
韓愈
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南彙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洞庭湖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駕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軒樂詎曾過。
唯有君山下,狂風萬古多。
過洞庭湖
裴說
浪高風力大,掛席亦言遲。
及到堪憂處,爭如未濟時。
魚龍侵莫測,雷雨動須疑。
此際情無賴,何門寄所思。
登嶽陽樓(其一)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念奴嬌·過洞庭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