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岩相似,稱為花崗岩層(或矽鋁層)。這一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
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稱為玄武岩層(或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布,是連續圈層。兩層以康拉德不連續麵隔開。
大洋地殼主要由矽鎂層組成。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穀中地殼隻有1.6千米厚,太平洋馬裏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的地殼更薄,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
(1)地殼的物質組成
地殼中有90多種天然化學元素,其中氧、矽、鋁、鐵、鈣、鈉、鉀、鎂八大元素含量,約占地殼總重量的97%,其餘元素隻占2%左右。而地殼的八大元素中的氧約占49%,矽約占26%。
地殼中的各種化學元素,隨著地質作用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變化,合和分解,形成各種具有特征的礦物,而礦物又是形成地殼岩石與礦石的基本單位。
地殼中的礦物大約有3000種,但與形成岩石有關的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等,這類礦物通常稱為造岩礦物。
(2)地殼中的岩石
眾所周知,地殼是由各種岩石組成的,岩石是由各類礦物組成的。根據形成的條件與當時形成的環境,岩石可分三大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岩漿岩,又稱為火成岩,是地球深處高溫高壓下的岩漿,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
岩漿岩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上的岩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侵入岩固結成岩,需要的時間很長。地質學家們曾做過估算,一個2000米厚的花崗岩體,完全結晶大約需要6.4萬年。
岩漿噴出或者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稱為噴出岩。噴出岩由於岩漿溫度急劇降低,固結成岩時間相對較短。1米厚的玄武岩全部結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
地殼中的岩石主要由岩漿岩構成,常見的、分布最廣的岩漿岩有花崗岩、閃長岩、輝長岩、玄武岩、安山岩等。
玄武岩常形成廣闊的台地,高原玄武岩,是岩漿溢流形成的地貌景觀。安山岩常噴發成邊坡比較陡的大型火山,如世界著名的日本富士山、意大利維蘇威火山。
我國黑龍江鏡泊湖地區,也有很多奇特的玄武岩景觀。
沉積岩,又稱水成岩,是岩石經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後,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大多是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環境下形成,一般具有成層現象,構成岩石的顆粒有粗細之分,層次厚薄不同。
地表分布最廣的是沉積岩。由於沉積岩一般形成於常溫常壓環境,所以岩層裏往往保留有生物遺跡——化石。
常見的並且分布廣泛的沉積岩有:石灰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是由岩漿岩、沉積岩,甚至包括變質岩本身,在高溫、高壓或動力擠壓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結構特征的岩石。
石灰岩經過變質作用,形成美麗的大理石,這是一種名貴的建築材料,因雲南省大理附近的蒼山地區出產這種岩石而得名。
砂岩經變質作用後,形成更為堅硬的石英岩。頁岩經變質作用後,形成比較致密而堅實的板岩或片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