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地球內圈與人類(1 / 3)

1.地球的內部構造

從地表形態來看,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大陸地表的地形、地貌既錯綜複雜,又形態各異;既有高山,又有平原;既有高原,又有盆地;既有河流,又有湖泊……透過表象看本質,那麼,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究竟有著怎樣的地理結構呢?

雖然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二三百萬年,但地球的內部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有人建議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對直挖通,不就可以到達地球的另一端了嗎?然而,這卻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因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孔,也僅為地球半徑的1/500,所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還是很不準確的。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從火山噴發出來的物質中,了解到地球內部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同時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內部的許多秘密。

地球的整體形狀,十分接近於一個扁率非常小的旋轉橢球體(即扁球體)。它的赤道半徑略長、兩極半徑略短,極軸相當於扁球體的旋轉軸。

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兩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

地殼是地球最外麵的一層,一般厚33千米(大陸)或7千米(海洋)。地殼分為上下兩層,中間是康拉德麵,在10千米左右。

在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為2900千米左右。地幔也分為上下兩層,分界麵約在1000千米左右。

在上地幔,分布著一個呈部分熔融狀態的軟流圈,其深度在60~400千米左右,人們一般認為,這裏是岩漿的發源地,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統稱為岩石圈。

地球的中心部分為地核,半徑為3473千米左右。地核又可分為外核和內核。根據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測定,外核可能是液態物質,內核則是固體物質。

探訪焦點人物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麵不同物質的分界麵。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麵。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兩個麵分別命名為“莫霍麵”和“古登堡麵”,並根據這兩個麵,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莫霍麵以上的地殼,是以矽酸鹽礦物為主體組合而成的岩石構成的,上下有所不同,上部的岩石含鋁較多,花崗岩最為典型;下部含鎂較多,玄武岩最為典型。由於存在差異,地震波在通過時,速度也就不同。在從花崗岩層進到玄武岩層時,便會在地震記錄上表現出來。

1923年,奧地利地震學家康拉德發現了這個界麵,他也因此留名後世,這個界麵被命名為康拉德麵。

2.地殼

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球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厚度各處不一,其中大陸地殼厚度平均為33千米左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地殼厚達65千米,亞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過70千米,而北京地殼厚度約36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

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平均厚度隻有幾千米,例如大西洋南部地殼厚度為12千米,北冰洋為10千米,有些地方的大洋地殼的厚度隻有5千米左右。

地殼分為上下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