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由於地處火山活動頻繁地帶,可開發的地熱能資源相對較為豐富。那裏的人們很好地利用了這一資源,雖然目前開發的僅占其中的7%,但已經給當地人們帶來了很多效益。整個冰島有85%的居民都通過地熱取暖。地熱資源幹淨衛生,大大減少了石油等能源進口。自從1975年後,冰島空氣質量大為改善。冰島人還善於提高地熱資源的使用效率,包括進行溫室蔬菜花草種植,建立全天候室外遊泳館,在人行道和停車場下鋪設熱水管道以加快冬雪融化等。
現在,全世界有十幾個國家都在利用地熱發電,我國西藏羊八角建立了全國最大地熱試驗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火山奇觀
間歇泉是火山噴發後期的一種自然現象。當地下的高溫將地下水加溫到一定壓力後,水和蒸氣就會從噴口處衝出,壓力降低後便停止噴出,進入下一個過程。美國黃石公園的間歇泉有些可射到100多米高,其驚濤駭浪般的吼聲使人驚心動魄,老忠實泉噴出的水柱可達180米左右,沸水散發出的蒸氣像一團潔白的雲掛在藍天上。它每一小時噴射一次,每次曆時5分鍾,非常準時,所以得了這麼一個名字。
我國黑龍江省有一處“地下森林”,它是由7個死火山口演化來的。由於火山噴發物質經風化後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一些植物便在這大坑裏安下了家。這種地下森林是很少見的。
號稱“世界第八奇跡”的恩戈羅火山口,它深達600多米,上麵直徑為18千米,麵積254平方千米,底麵積為260平方千米,活像一口直上直下的巨井。而在這口“井”裏,還生活著獅子、長頸鹿、水牛、斑馬等很多動物,簡直像個熱鬧的動物園。
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是日本九州島上的阿蘇火山,這個火山口東西方向17千米,南北方向25千米,周長100多千米,從它的規模就可以想象當時爆發的巨大威力。
地殼運動通常是指在地球的內力和外力作用下地殼經常所處的運動狀態。
地球表麵的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海溝等都是各種地殼運動的結果。同時,大陸漂移、地麵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這種地殼運動的反映。
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是緊密相聯的,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科學家通過研究地殼運動就可以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以及演化曆史的種種信息。
地殼運動的分類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麵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係、海溝等。
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岩層表現為隆起和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盆地和平原,能夠引起海陸的變遷。
地殼運動控製著地球表麵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
地殼運動使沉積岩層發生彎曲,產生裂縫、斷裂,並留下永久形跡,這樣就形成了地質構造。
地殼運動是形成地質構造的原因,地質構造則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褶皺和斷層
褶皺和斷層兩種是最基本、最常見的地質構造類型。
褶皺是指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時,發生的彎曲變形。
地殼發生褶皺隆起,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的山脈便是這樣形成的,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科迪勒拉山係等,都是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板塊交界處發生大規模褶皺隆起而形成的。
褶皺是常見的地質構造之一,它有兩種基本形態。
一般來說,中間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間向下凹陷的叫向斜。
斷層是指岩石受力達到一定的強度,發生斷裂,兩側的岩層沿斷裂麵產生的顯著的位移。
在地貌上,大的斷層常形成裂穀或陡崖,如東非大裂穀。斷層一側上升的岩塊,常成為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斷層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岩塊,則常形成穀地或低地,如我國渭河平原、汾河穀地。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岩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裸露地表的岩漿岩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岩,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複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
我們今天看到的山係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風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質循環在地表留下的痕跡。
總之,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並長期改造的結果。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變得複雜,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使地表變得平緩。
第三章 人類與地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