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麵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千米。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以上的),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
(1)地震的類型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衝擊地麵(隕石衝擊地震)等。
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麵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麵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此外,由於火山活動、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水庫蓄水、油田注水、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均可引發地震。
(2)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麵的連續震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麵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
延伸閱讀
中國多次大地震
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1668年山東郯城大地震震級為8.5級。大地震破壞區麵積50萬平方千米以上,是中國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史稱“曠古奇災”。
1933年8月25日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
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墨脫8.6級地震是中國震級最大的一次。
1975年2月4日,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震級為8.0級的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千米。截至7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難: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失蹤18624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萬人,目前累計受災人數4624萬人。
全球二十世紀以來的最強地震
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裏氏8.9級(又有報為9.5級)是曆史上震級最高的一次地震。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大地震,裏氏8.7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卷斯裏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火山
在古代,人們由於自然地理知識的匱乏,當看見火山噴發的現象時,便把這種山在燃燒的原因理解為火神在發怒。
實際上,地殼以下100千米至150千米處,存在著大量的岩漿。這些岩漿在高溫、高壓狀態下,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衝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在地球上主要分布在地殼的斷裂帶上。
從世界範圍來說,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西亞到地中海一帶,現今地球上的活火山99%都分布在這兩個帶上。
火山噴發的強弱與熔岩性質有關,噴發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幾小時,長的可達上千年。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目前,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曆史記錄《黑龍江外傳》中,記述了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噴發的情況。“墨爾根(今嫩江)東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是由什麼形成的?
在地層深處,溫度很高,這種高溫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岩石熔化時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從而導致了山脈的隆起,山脈的下麵則形成了一個熔岩(也叫岩漿)庫。
熔岩庫裏的物質沿著隆起造成的裂痕薄弱地帶,向地表上升。當熔岩庫裏的壓力大於上麵岩石頂蓋的壓力時,便向外迸發成為一座火山。火山噴出的物質主要是氣體,但是大量的火山岩和固體物質也隨著噴了出來。
能利用的火山資源
最具威力、最壯觀的火山爆發常常發生在俯衝帶。這裏的火山可能在沉寂達數百年之後再度爆發,而一旦爆發,威力就特別猛烈。
這樣的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還有可能衝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可在短期內給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它是一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
然而,火山噴發後,它能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許多種礦產資源,還能提供旅遊資源。
地熱能是一種廉價的新能源,又無汙染,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在,從醫療、旅遊、農用溫室、水產養殖一直到民用采暖、工業加工、發電方麵,都可見到地熱能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