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地球的自然災害(2 / 3)

黑潮,是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向北流動的一支強西邊界海流,因水色深藍似黑色而得名。相對於所流經的海域來說,它具有高溫、高鹽的特征。黑潮起源於菲律賓東南,是北赤道流的一個向北分支的延伸。黑潮主流沿巴士海峽東側北上,經台灣省東岸蘇澳至與那國島之間進入東海,然後沿東海陸架邊緣與陸坡毗連區域流向東北,至奄美大島以西約北緯29°、東經128°附近折向東,經吐噶喇和大隅海峽,離開東海返回太平洋,並沿日本南岸東流。

黑潮的流幅和厚度,並不都是一樣的,在不同的海區裏有不同的變化。通常它的寬度為150千米,在日本列島南麵海域,黑潮的最大寬度可達200~1000千米,它的厚度達1000米以上。黑潮的流速比一般海流要強勁得多。它流速為每小時3~10千米,由此可以計算出,黑潮在我國東海的流量為每秒鍾約3000萬立方米。這個流量,相當於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流量的1000倍,可見黑潮之流量極為可觀。

4.什麼是“聖嬰”——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裏的東太平洋海麵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麵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湧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麵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麵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

當厄爾尼諾發生時,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迅速升高,主要降水區由印度尼西亞地區,東移至日界線附近,直接導致該海域和南美太平洋沿岸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秘魯等地異常多雨。厄爾尼諾還會抑製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熱帶風暴生成,使得東北太平洋颶風增多。

另一方麵,厄爾尼諾事件,又使熱帶西太平洋降雨減少,造成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大範圍的嚴重幹旱。厄爾尼諾,還會導致加拿大西部、美國北部出現暖冬,使美國南部,冬季潮濕多雨。

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的影響,首先,是台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幹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幹旱、高溫。1997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北方的幹旱和高溫十分明顯;再次,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最後,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根據近50年的氣象資料,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當年冬季溫度偏高的幾率較大,第二年我國南部地區,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區,往往出現大範圍幹旱。1997年至1998年間,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在全球造成嚴重災害。當時,墨西哥部分地區,因幹旱時間過長,地裏甚至會噴發出火焰和煙霧。

厄爾尼諾形成原因,則是當代科學之謎。大多科學家認為,不外乎兩大方麵: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風、地球自轉、地熱運動等都可能與其有關;二是人為因素,即人類活動加劇,氣候變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劇增的可能原因之一。一般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在東南信風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範圍內,海水被風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動,致使澳大利亞附近洋麵,比南美洲西部洋麵水位,高出大約50厘米。當這種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後,海水就會向相反方向流動,即由西北向東南方向流動。反方向流動的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爾尼諾暖流,其盡頭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響,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區,變成了暖水區,該區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大範圍內,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5.什麼是“聖女”——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麵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是氣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個新名詞。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 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在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

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2003年,持續到2007年春季趨於結束。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我國海洋學家認為,我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那麼,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係,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麵風的牽製。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麵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曆史上拉尼娜年: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最近的一次是2006年至2008年我國也出現了很嚴重的低溫雨雪異常天氣。國家氣候中心綜合分析了這些年份的氣候變化後認為,這個調皮的“小女孩”將對年春、夏氣候產生以下幾個方麵的影響:春季北方沙塵暴日數明顯增多;全國出現幹旱的範圍較大,森林火險等級較高;南方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大。

1998年5月厄爾尼諾現象才告結束,全球氣候尚未恢複正常,拉尼娜現象又出來為患,令不少地方分別出現嚴寒、冬暖、風雪、幹旱和暴雨等災害。從世界範圍來看,拉尼娜現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風雨和洪災,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引起幹旱,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釀成洪災,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區,則是異常的潮濕天氣,與厄爾尼諾引起的現象正好相反。

2008年,我國再次受到拉尼娜的影響,南方出現了四次曆史罕見的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對南方早稻播種的影響:華南地區(兩廣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種期天氣,華南南部,較常年同期偏差;華南北部,較常年同期偏好,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對早稻播種影響不大,江南地區春播氣候條件偏差。台風活動的影響:拉尼娜年,由於熱帶太平洋海溫西暖東冷的結構,造成西太平洋暖流區對流活躍,容易造成夏季台風活動偏多,初夏生成台風和汛期影響我國的台風較為活躍,並有利於北上台風的活動。

6.為什麼說海洋汙染更可怕?

海洋,被譽為“國防的前線、貿易的通道、資源的寶庫、雲雨的故鄉、生命的搖籃”。然而,它正受到嚴重的汙染。海洋汙染,常見的主要有原油汙染、漂浮物汙染和有機化合物汙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汙染,直接導致海洋環境的惡化,生物品種的減少。海洋汙染,已經成為致命的藍色國土。

海洋汙染,是有害物質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汙染。海洋汙染,可損害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捕魚和人類在海上的其他活動,損壞海水質量和環境質量等。

海洋汙染的特點是,汙染源多、持續性強,擴散範圍廣,難以控製。海洋汙染造成的海水渾濁,嚴重影響海洋植物(浮遊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從而影響海域的生產力,對魚類也有危害。重金屬和有毒有機化合物等有毒物質,在海域中累積,並通過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對海洋動物和以此為食的其他動物,會造成毒害。石油汙染,會在海洋表麵,形成麵積廣大的油膜,阻止空氣中的氧氣,向海水中溶解,同時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並禍及海鳥和人類。由於好氧有機物汙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營養化的結果),造成海水缺氧,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汙染還會破壞海濱旅遊資源。因此,海洋汙染,已經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重視。

為什麼要回收廢紙,保護森林?

眾所周知,廢紙,並不直接用於保護森林,但廢紙的回收利用,可節約用於造紙的木材,因而間接地減少了對森林的采伐量,從而起到保護森林資源的作用。回收1000千克廢紙,可生產800千克的再生紙,節約木材4立方米,相當於保存17棵大樹。一個大城市一年丟棄的廢紙,可有萬噸,相當於每年砍伐數十萬棵大樹。把廢紙回收起來,用作再生紙生產,除了有保護森林資源的意義外,還有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比如,建造一個以廢紙為原料的紙廠,可以省去以原木為原料造紙時的原木加工處理工序,因而節約投資50%;另外用廢紙造紙,水、電、煤、燒堿的消耗,也大大減少。所以,世界各國,對廢紙的回收利用,相當重視。如日本東京的廢紙回收率為78%,全國有一半廢紙回收。英國謝菲爾德市全市丟棄的2700萬千克廢紙,全部用於再造紙漿。德國的廢紙,有83%回收。美國是廢紙利用和廢紙出口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