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紙原是廢棄物,回收利用之後,可省卻作為垃圾的處理費用,減少對森林的開伐量,再生紙張又有商品價值,真可謂一舉三得。生產紙張,大部分以木材為原料,而木材的來源——森林,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是“地球之肺”,同時造紙還要汙染環境,所以節約紙張,就等於保護了我們生存的空間。在我們每天繁忙的學習和工作中,留心一下準備扔掉的廢紙,也許反麵還能用。即使是沒有空白的廢紙,也不要隨便扔進垃圾桶。回收1000千克廢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生產800千克好紙,減少35%的水汙染,節省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
7.為什麼要實行“限塑令”?
據報道,美國舊金山市,隻允許向顧客提供紙袋、布袋或以玉米副產品為原料生產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袋。加拿大馬尼托巴省的利夫拉皮茲所有購物場所,不得提供塑料購物袋,違者將被處以最高989美元的罰款。愛爾蘭對塑料購物袋征稅。稅金用於環境保護項目,使塑料袋使用量驟降了90%。韓國顧客需要花100韓元,購買紙袋或塑料袋。商店會原價收回這些袋子,顧客也可拿袋子以舊換新。孟加拉國進口或銷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最高10年徒刑,發放塑料袋者則被處以6個月的監禁。
2007年12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製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這份被群眾稱為“限塑令”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製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那麼,為什麼要實行“限塑令”呢?
古人曾有“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千古絕唱,今天卻有人把這千古絕句演繹成了“千樹萬樹異花開”,以此來形容現如今的另一種奇異景觀。所謂異花,並不是說這種花有什麼特異之處,有什麼高貴之處,其實它什麼花都不是,盡管它也掛滿枝頭,而且不分春夏秋冬。這種遠看似花的東西,原來是令人討厭的塑料袋:白色的、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這五顏六色的塑料袋,被清風送上枝頭,高高在上且隨風起舞,不時發出一陣陣“嘩啦、嘩啦”的響聲。我們知道,這些塑料袋,是一種嚴重汙染環境的固體廢棄物質,由於它剛出現時以白色為主要顏色,所以我們就把它叫做“白色垃圾”,又稱它為“白色汙染”。無論它後來以什麼樣的顏色出現,也無法改變“白色垃圾”的本來麵目。在現實生活中,“白色垃圾”無處不在;數量之多,駭人聽聞;危害之大,前所未有;消除汙染,困難重重。說它無處不在,一點兒都不誇張。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白色垃圾,由於它還具有隨風隨水飄動的隨意性,即便是人跡罕至或者是人們無法到達的地方,也有白色垃圾。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無論是在高山,還是在平原;無論是在密林深處,還是在海洋之中,到處都有它那可憎的身影。那一團團、一片片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塑料盒掛滿了樹枝,布滿了水麵,密集地散落在鐵路和公路的兩側以及田野上,由於耕作和風沙的作用,它們不但裸露在外,而且還有許許多多的白色垃圾被埋在了地下,它們將長期靜靜地躺在土壤中。
說它數量之多,的確達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因為有足夠的數據來說明。我們以一個擁有100萬個家庭的城市為例,假設每個家庭每天丟棄3個塑料袋(可能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僅生活中廢棄的塑料袋就有300萬個,如果再把工作中、生產中廢棄的塑料袋和餐館中廢棄的塑料袋、塑料盒加在一起,這個數字還要大得多。那麼全國一天要廢棄多少這類東西?一個月、一年呢?據資料統計,僅意大利這樣一個小國,每年扔掉的塑料袋就有50億個,那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的數量,更是可想而知了。
“白色垃圾”,作為一種環境汙染物,其汙染能量之大,也是其他生活、生產垃圾難以比擬的。它不同於一般的生產和生活垃圾,有自己的獨特性。各種細菌對塑料都不具有腐蝕性,而且它還能適應各種氣候條件,無論是烈日下的曝曬,還是嚴寒下的冷凍,塑料袋都能“泰然處之”,無動於衷。塑料袋是一種極難分解的物質,一般塑料製品在正常情況下,300~400年都不會腐爛,這種長期安然存在的特點,就決定了它的危害性也是長期的。就拿我們現在最為普遍使用的塑料袋來說,它的主要成分大多為聚乙烯、聚氯乙烯,在製造過程中,又添加了其他增塑劑,化學成分也比較複雜。在它長期存在的過程中,還會發生其他化學反應,生成新的有害物質,產生新的汙染。
解決“白色垃圾”汙染環境的問題,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這麼多的塑料袋、塑料盒被廢棄,靠人工去撿是不現實的,即便回收回來如何處理,也是一個大問題。有人提出,幹脆把它們全部燒掉,豈不幹淨利索,一勞永逸!其實不然,簡單地焚燒,不但不會消除汙染,還會造成更為嚴重的二次汙染。塑料製品在高溫下,會產生一種名叫“二惡英”和“三四苯並芘”的物質,這種物質被科學家稱之為“頭號生態滅絕劑”,它是一種致命的“殺手”,具有非常強烈的致癌作用,同時它還是導致新生兒出現畸形的主要物質。因此,不要說大量焚燒塑料袋,小量焚燒也是不允許的。
“白色垃圾”不但汙染環境,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對其他動物也是非常有害的。有人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夏日海灘上,人們正在享受著日光浴的歡樂,突然發現一隻大海龜拖著它那笨拙的身軀,慢慢地從海中遊了出來,它爬上沙灘不久,就死了。圍觀的人發現,海龜的肚子非常大,於是有人斷定,它是被撐死的。果不其然,當有關人士把這隻大海龜解剖之後發現,它的肚子裏的東西的確是太多了,多到已經無法消化也無法排泄的程度,不過這些東西並不是食物,而是一團一團的塑料袋。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塑料袋當做食物的,還不僅僅是海龜,還有鯨,人們從鯨的肚子裏,也發現了許多的塑料製品。這個故事,不但說明塑料袋之類的白色垃圾無處不在,也說明了它對諸如海洋生物等其他生物,同樣也是一種危害。
誰也無法否認,化學工業的飛速發展,塑料製品的花樣翻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促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化學工業,今後仍將是一個重要的工業行業,化學製品也仍將會不斷地推陳出新,應用領域會更加廣泛,人們對化學製品的依賴性還會加強。但是,當人們已充分體會到,像塑料袋這種化工產品,能給生活和生產帶來很大便利時,卻很少知道它還會帶來非常嚴重的不良後果,這就是問題之所在。為了方便,甚至為了宣傳單位的自身形象,不但是商場、飯店,就連許多不直接連通消費者的單位,也都在大量地免費向人們提供形形色色的塑料袋。至於它們在使用後的去處,就很少有人去關心了,尤其是它們所產生的危害,更是很少有人問津。我們不妨這樣設想,隨著人們使用和廢棄的塑料袋的不斷增加,加上現代農業耕種又都普遍使用塑料薄膜進行地麵覆蓋,未來的土地會變成什麼樣子?據統計,在我國的北方大部分農村,僅農田中使用的薄膜,連續5年每畝土地上殘存的塑料薄膜,就累計達27千克。我們知道,塑料薄膜(塑料袋也是一種薄膜製品)具有不易腐爛的特性,那麼,這越積越多的塑料薄膜該向何處去?日積月累,年複一年,最終土地不就變成了塑料地板了嗎?到那時,難道我們還能研究出一種在塑料上種莊稼的“新技術”嗎?雖然這不會變成現實,但我們必須想到,這種積累是完全能夠改變土地的性質的,過多的塑料薄膜,混雜在土壤裏,會汙染土地,使土地板結,降低土地的使用價值。
白色垃圾是一種特殊的垃圾,具有特殊的汙染能量,它的出現時間並不長,真正成為巨大的汙染源,也不過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在我國更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但是,它來勢凶猛,撲天蓋地,在人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到它的危害性的時候,它已經成了“大氣候”。我們將采取什麼樣的對策,來扼製住白色垃圾強勁的勢頭呢?人們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既然我們對白色垃圾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現在痛下決心清除白色汙染還是完全可能的。
清除白色汙染首要的出路,就是立即減少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使用數量,最終實現完全停止使用這種製品的目標。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新的產品,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替代品已先後問世。目前有的國家,已經研製成功了對生態環境不構成汙染的“無公害生物塑料”,也有的國家研製出了“自毀塑料”,這些塑料都屬於可降解塑料,對環境不會造成汙染。在我國,這種研究與開發的行業,也正方興未艾。比如,已經上市的用稻殼製造的一次性快餐盒、快餐盤,這種餐具使用廢棄後,不但徹底杜絕了白色垃圾的汙染,而且在短時間內,還會分解為肥料。更為有意思的是,有的國家利用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為主要原料,添加鹽、糖等製成食品包裝袋或一次性餐具,使用這種新型的物品,不但幹淨衛生,而且還可以當做食物直接食用。這些新的科研成果,新的工業產品,都表明一個信息,徹底防治白色垃圾汙染環境的時代,已為期不遠了。但是,在現階段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替代品,尚無法很快普及,那麼就隻能采取限製使用、盡量回收的辦法了。在北京市,環保部門強製性規定了每個大商場每天發放使用塑料袋的數量,超額使用處以罰款。同時又明確規定,造成汙染最為嚴重的超薄型塑料袋禁止使用。在強製措施執行的同時,也積極開展了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在1997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那天,中國環境標誌認證委員會,向北京市各大商場贈送了大批可降解塑料包裝袋,通過各種方式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在北京市的城郊區,還曾經有許多環境監測小組在活動,這些小組的成員,並不是專業的環保工作者,而是由一批中學生組成的義務勞動、義務服務的隊伍,北京電視台多次報道並跟蹤采訪。他們的行動所顯示的意義在於,使青少年朋友從小就關注環境保護,樹立環保意識,這也正是環境保護事業的希望所在。目前,在我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實行了垃圾分裝,這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措施,通過這種辦法,把集中回收來的塑料袋、快餐盒,通過無害化處理後掩埋掉,總比讓它漫天飛舞要好得多。而且還有一種新工藝在我國也已逐步利用,那就是把塑料再還原成汽油、柴油。因為塑料本身,就來源於石油化工,在它被人們利用之後,再返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去,成為新的動力,更是一種廢物利用的好途徑。
隻要樹立起全民的環保意識,借助日益快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我們就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依然十分流行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快餐盒等白色汙染物,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退出曆史舞台,換來大地的一片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