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國,有近2000個從事環保工業的大型企業,隨著環保事業的不斷擴大,中國的環保產業將大有前途。
9.為什麼要成立“國際綠十字會”?
1993年4月,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一個“國際綠十字會”,這是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世界各國議會首腦環境大會上提出來的。
國際綠十字會的口號是:“保護人類的自然環境,保證人類和一切生物的未來,通過一切有益活動促進價值的變換,用它來建立適當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與國際紅十字會的宗旨相呼應,其功能是為挽救因為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而處於危險狀態的地球,對因環境影響而受到破壞的現場給予救援,對人類進行日常的環境教育等。
國際綠十字會在它的組織上,以“全球論壇”為基礎,該論壇是由宗教、科學、文化等世界各界代表和各國議員所組成。在和平共處、發展經濟的今天,環境保護問題日益重要,因此國際綠十字會的成立,適應了時代的潮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10.“人與生物圈計劃”是怎麼回事?
人與生物圈計劃,是一項國際性合作研究生態學的綜合性計劃。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六屆大會,設立了人與生物圈計劃。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宗旨,是通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結合,科學技術人員、生產管理人員和決策者的結合,對生物圈及其不同區域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係統研究,並預測人類活動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資源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圈資源,保存生物物種和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協調和改善人類同環境的關係,提供科學依據。人與生物圈計劃,共有14個研究項目。為對全球重點區域進行保護,該計劃建立了全球性的生物圈保護區網,生物圈保護區已發展到310多個。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課題,已達1000多個,1萬多名科學家參加了研究工作。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協調管理機構,是由30個理事國組成的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每兩年開一次會。理事會閉會期間,由執行局主持工作。秘書處設在生態科學司內,組織協調多邊和雙邊的國際合作,促進生物圈保護區網的建立,組織研究成果和情報資料的交流,舉辦各種學術研討會和培訓班等。人與生物圈計劃,在國際上引起了普遍的重視,已有100多個家參加了這一計劃。中國於1972年參加了該計劃,一直是協調理事會的理事國,並於1980年正式成立了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
11.為什麼要建立自然保護區?
所謂自然保護區,就是國家進行特殊保護、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景觀地域,比如豐富的物種資源和稀有動植物分布區、非常重要的風景區、名川大江的水源涵養區、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表麵和自然遺跡以及一些人類還沒有認識的、在探索自然中存在著特殊意義的自然區域等。
自然保護區,保留了非常完整的、沒有受汙染的生態係統,為人類保留了自然環境的“本質”,用來衡量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的好壞,改變開發方式。所謂自然保護區,就是生物物種的“貯存庫”,保留和挽救了大量瀕危動植物,也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物質來源。自然保護區,更是進行自然保護和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研究生態係統和環境變化的規律,以及稀有特種動物的生殖馴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自然保護區,是向人類進行自然保護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館”。某些自然保護區,還為人類旅遊提供了相應的條件。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由於自然資源嚴重損壞和環境汙染十分嚴重,自然保護區作為保存自然生態和能夠使野生動植物免於滅亡的主要手段之一,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美、日、英、德等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麵積,已經占了國土的10%以上。目前,中國已經成功地建立自然保護區600多個,麵積占國土的3%。
12.城市建築與居民健康有關係嗎?
乍看起來,城市規劃、建築與居民健康,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然而,事實上,城市規劃、建築,對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在常年不開窗戶的辦公室工作的人員,比在有陽光、綠色草木和新鮮空氣的辦公室工作的人員,其膚色顯然比較蒼白。兒童保健專家注意到,即使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婦女和兒童的維生素D狀況,也受到現代摩天大樓的不良影響。摩天大樓遮天蔽日,擋住了陽光,這不利於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而原來的露天庭院式住宅,人體可以從環境中獲得足夠的陽光,以產生維生素D。有些城市住房,由於廚房小,烹調設備簡陋,而繁忙緊張工作的職工,往往以較單調的快餐飯菜充饑。此外,由於住房過度擁擠,缺乏隱蔽場所,母親不方便給嬰兒喂奶,從而造成兒童營養不良。因此,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師們,應當從大環境觀念出發,合理地規劃城市的發展,搞好住宅和工作場所的建築設計。
目前園藝學家們,正在設法進行一場城市園林綠化革命,使整個城市既要成為花園,也要成為重要的農業耕地,栽果種糧。未來的城市將會呈現出一派田園風光,綠化帶、街道兩旁、公園,甚至房前宅後及宅頂,都變為綠色的“農田”。實踐已經證實,街道空間可種植的品種,有無花果、杏子、蘋果、李子、桑、檸檬、酸橙、堅果、葡萄以及多種野生蔬菜和草本植物。以美國加利福尼亞為例,那裏氣候宜人,具有得天獨厚的植物全年生長的條件,可在同一塊地種植三四種作物,特別是市場上罕見及易腐爛的水果,如美果欖、桑子、枇杷、番石榴等。為了保證植物有充足的水分供給,人們采用再生水原理,將廢水成功地轉變為有價值的資源。為了使人們在不同月份都能獲得新鮮的水果,食品綠化園林的設計師們,將多種果樹進行了精心挑選,5月,收枇杷、草莓和無花果;6~7月,收桑子、李子、桃子;秋天,飽嚐蘋果和堅果;冬季,滿街柿子和栗子;紅橘和臍橙,恰好在聖誕節成熟,還有美味的柑橘和鱷梨等。新型園林綠化,還可增加綠色植被的覆蓋度,對城市隔熱、消聲、擋風、提供陰涼避暑場所等,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