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營造和諧美好的人類家園(2 / 3)

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生態係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態係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出現蟲災、農田絕收等一係列惡果。生態係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重視生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係統內兩個方麵的穩定:一方麵是生物種(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麵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係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我國每年除了自然力引發的災害外,人為對環境與資源的破壞,加劇了自然災害,或直接造成了生態的退化與危機。人口膨脹、大氣汙染、水土流失、水汙與水荒、土壤沙化與植被荒漠化等問題,較為明顯。造成生態係統破壞與退化的人為因素,可以歸結為“五濫”,即濫墾、濫牧、濫伐(林木)、濫采(藥材)、濫用水資源。

這些行徑,直接地使生物多樣性顯著消減,並且惡化了生物生存環境。因此,全社會要積極行動起來,為維護生態平衡做出努力。

6.為什麼6月5日被定為世界環境日?

20世紀60~70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製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製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係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開展“世界環境日”活動的目的,在於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7.為什麼要創立“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標誌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同時促使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汙染的措施。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在各地舉行了多種多樣的宣傳活動,主題是如何改善全球整體環境。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其後,每年的4月22日,被確定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動的舉辦,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諧調發展。世界地球日每年都設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隻有一個地球”。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並根據當年的情況,確定活動主題。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近幾十年來,人類在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界獲得各種資源的同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壞著全球生態環境,全球氣候和環境因此急劇變化。統計表明: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的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上升到2.11億。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過度捕撈,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普及與加強,國際社會正逐步采取相關措施,保護地球環境,並初見成效。2000年製定的《聯合國千年宣言》,將環境保護問題納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標誌著人類在控製全球環境方麵邁出了一大步。此外,一些民間環境保護團體也日趨活躍,成為政府之外的一支生力軍。

8.環保產業為什麼發展迅猛?

我們知道,環保產業,是隨著人類環保事業的發展,而慢慢發展起來的。

當治理環境汙染、改善環境,已變為人民的迫切需要和經濟的發展需要時,許多治理汙染的公司和廠家大量成立,環保產業開始拔地而起。

環保產業包括:為環保治理工程提供的設備、藥劑、儀器、材料等產品;為人類社會提供的環境工程技術成套服務以及其他的“軟件”產品;特別是自然生態保護產業,以自然生態為主,開展了各種各樣以保護性為主(如綠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

現今,被稱為“朝陽產業”的世界性環保市場,以每年大約5%~20%的速度迅速增長,在20世紀末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從某些國家和地區來看,環保產業需求量大,如美國的環保產業投資,20世紀90年代比80年代增長3倍,每年大約有140億~180億美元;英國投資70億美元,用這筆錢讓排放的煙氣,達到歐盟所製定的排放標準;中國香港在10年內,投入200億港元保護人類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