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們一直和垃圾分類有著不解之緣。從地球村成立伊始,他們就開始了一場持久的垃圾戰役。從1996年春起,他們一直把傳播Recycle(回收利用)觀念,推動垃圾分類係統的建立,作為主要工作之一。
這些年來,他們在垃圾分類方麵做了許多工作。
他們進行了垃圾分類的調查研究與宣傳教育。1996年4月間,他們組織誌願者對北京的垃圾處理情況,進行了20多天的跟蹤調查,對現有的垃圾處理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深入了解;並走訪和谘詢了有關的專家20餘人,寫出了調查報告。1996年6月6日,《北京青年報》發表了由地球村撰寫的整版環保專號“跟著垃圾走一圈兒”。隨後在諸多報刊由地球村主辦的專欄裏發表了一係列垃圾分類的文章,1996年在《中國青年》第11期環保專號上發表《中國青年綠色行動宣言》和《中國青年綠色行動守則》,倡導垃圾分類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為中央電視台和中國教育電視台獨立製作的專欄《環保時刻》和《綠色文明與中國》中宣傳垃圾分類,並引起其他媒體對垃圾分類的廣泛關注,如配合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萬家燈火》欄目、北京電視台《每日觀察》等欄目以及《光明日報》等20餘家報刊的采訪,傳播垃圾分類的觀念。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講演以及在“消費者日”和“科技周”的街頭谘詢等活動,普及垃圾分類回收基本知識。在1997年6月5日還與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女記者與環保論壇”,並向全國新聞界發出了《向垃圾公害宣戰》的倡議書。
他們還開展垃圾分類活動。他們通過具體的宣傳、組織和協調工作,在北京市西城區大乘巷居委會建立起垃圾分類試點,幫助居委會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好處,動員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投放,後來又協助北京市宣武區環衛局在宣武區建功南裏實施垃圾分類,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綠色社區的試點。此外,他們還積極參與廢電池的回收。
他們幫助一些中小學和大學在校園設置分類垃圾箱,進行垃圾分類。1997年4月22日,他們與北京7所大學組織了以綠色回收為主題的活動,設置了一些垃圾分類箱和宣傳板,請路人把自己的垃圾帶出來分類自己投放。他們還曾用生物垃圾製成的肥料種植蔬菜。
為了讓垃圾能夠變廢為寶,他們想盡辦法,疏通回收再生渠道。他們曾聯係光彩技術公司到試點學校、居民區定期拉走廢塑料;聯係企業處理廢電池等。他們還聯係光彩技術公司為6所高校、3所中學和2所小學捐贈了80多個三色分類垃圾桶,使三色垃圾桶進入了中國的校園裏。
他們不僅僅將環保理念付諸實踐,而且積極向政府建議,促進有關政策、法規的製定。1997年春,他們向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曲格平送交了關於垃圾分類的提案,人大、政協兩會都給予了積極反饋,並將提案轉發至有關部委。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專門召見了地球村的負責人了解垃圾分類的情況。1999年1月,他們又向政協提交了《關於回收處理廢電池的提案》。
雖然,由於各種原因地球村在垃圾分類方麵的種種努力,並不是都取得了成功,但他們沒有氣餒,他們仍在孜孜以求地尋求適合的途徑來建立垃圾分類回收係統。
一條有效的途徑,是建立綠色社區。綠色社區是綠色生活方式的承載體,它超出了垃圾分類的範圍,在更全麵的意義上建立了公民參與環保的機製。公民隻有提高環保意識,更全麵地參與環保,才能自覺地把垃圾分類變成日常的行為。
地球村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很多很多人的支持。許多人都在力所能及地默默無聞地為環保添磚加瓦。這裏有許多感人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但他們的作為是那樣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