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人類的行動(4)(3 / 3)

這裏有一個外號叫“100年不爛”的老奶奶的故事。這位老奶奶名字叫張誌新,她是全國總工會的離休於部,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裏,一輩子熱心於公益事業。她看到北京市街道上到處飄著一些塑料袋,有礙首都形象,便開始撿拾塑料袋,並把它們放到垃圾箱裏。後來她聽一位環保專家說,這些塑料袋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很難分解。就是埋到地裏,100年也爛不掉;如果埋在農田裏,對農作物危害也很大,牲畜誤吃了殘存的塑料薄膜,也會得病,甚至死亡。她問環保專家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告訴她:一種方法就是盡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另一種辦法就是把廢舊塑料收集起來,送到煉油廠去煉油。

張奶奶聽了這位專家的一番話,心裏非常高興。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用或盡可能少用塑料製品。她每次到農貿市場去買菜,都是自己帶著籃子和提包。賣菜的人給她用塑料袋裝菜,她馬上製止對方說它:“別,別!我可不要你的塑料袋。你知道嗎?這東西埋到地裏100年都不會爛!”因為她每次都對賣菜的人這樣說,所以人們慢慢就都認識她了,也都知道她從不要塑料袋包裝,隻要她一開口,賣菜的人就搶先說:“這塑料袋‘100年不爛’!”以後,賣菜的人一看到她就說“‘100年不爛’的老太太又來了”。從此,她便有了這個並不太雅致的外號。

這位老奶奶的第二個實際行動就是,天天收集廢塑料袋子。她每天把這些廢塑料袋搜集起來,捆在一起,找地方存放。有人不理解地說:“這位老太太離休以後有吃有喝,錢也夠花的,可她不在家裏享清福,偏要跑出來撿破爛。”開始,家裏的人也想不通,都常勸她說:“政府都沒人管這些事,你一個老太太操這份心幹什麼。”老奶奶說:“這叫保護環境,保護北京的市容!每個人都應該這樣做。我隻是先從自己做起罷了。”在她的影響下,家裏人慢慢也都支持她的這項工作了。她女兒每周都把在自己住處收集起來的一大包廢塑料帶給媽媽;她的侄子住在清河,也經常把附近的廢塑料製品收集起來送給姑姑。

她收集的廢塑料製品越來越多,原來的地方已經放不下了。於是,她東奔西走,四處聯係,終於找到了順義縣的一家煉油廠,並且找到了一家民營運送廢塑料製品的公司,定期將她收集起來的廢塑料運往煉油廠。她還特地跑到煉油廠了解利用廢塑料煉油的全過程,並帶回來一大瓶煉好的油,拿到學校進行宣傳。但她最初怎麼也不曾想到,那家運送廢塑料的民營公司後來資金發生了困難。她便和女兒一起,慷慨地從自家並不多的積蓄中拿出了2000元錢,幫助這家民營公司。她說:“大家夥回收廢塑料的積極性可高啦!不管有多大困難,我們也要繼續幹下去!”現在,又一家企業——北京舒樂鵬遠移動垃圾箱有限公司在幫助張奶奶運送廢塑料。

上麵講了地球村和張奶奶的故事,他們都正在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盡一份力。但是,垃圾分類以及整個環境保護都需要每個人的參與。環境保護不隻是政府和企業應該做的事,不隻是某個組織、某個個人應該做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份義務和責任。像張奶奶那樣,我們都做垃圾分類、回收以及環境保護的誌願者。

我們每個人都是環境災難的製造者,也是環境災難的受害者,更是環境災難的治理者。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選擇綠色生活來參與環保,善待地球: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綠色消費,環保選購;重複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類,循環回收;救助物種,保護自然。

隻要你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是善待地球,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