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太空中的戰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從地球中擺脫出來的人類生活在漂浮在宇宙中的幾個人造衛星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移動,人類充分地使用這宇宙。
在這樣的世界中,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呢?資源被用盡,地球環境因到處是垃圾,就像沙漠一樣成為不毛之地。在那裏機器人和奇形的動物以及退出習俗社會的人類生活在那裏。地球其本身作為垃圾被扔掉。第二個、第三個的人造衛星成為生活的空間。這是一種思想。
另一個思想,稍微有點悲觀。即人類其結果是自己毀滅自己。以這個思想為基礎的電影劇本,始終是以受地球約束,以在地球上生存為前提的動畫片,《風浪中的NAUAUSIKA》就是其中的一個。動畫片中講的是在一個自然環境保被破壞到瀕臨廢墟的地球上所發生的人間愛和鬥爭的故事。在那裏,各種各樣的有害物質都扔在腐海裏,並誕生了吃有害物資為食物的叫蟲王的動物。一方麵是掠奪自然繼續生產的集團,另一個則與此對立,適應自然需求而生活著的集團。
電影《猴子的行星》也體現了同樣的思想。這個電影講的是作為萬物之靈的猴子在行星中繁榮興旺的故事。講述了有一天猴子發現了有時用語言講話的珍貴動物,將該動物放在籠裏供觀賞,這就是人類。在電影的最後場麵,才知道這個猴子的行星,實際上就是未來的地球——人類毀滅後的地球。
這二種思想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有沒有第三條道路呢?“無垃圾的社會”的方案需要第三種思想。
“無垃圾的社會”的思想
第三條道路,人類不是給地球環境和地球生態係統帶來傷害,而是在地球中必須不斷地生產、生活、繁榮。這個世界一開始應該顯未的是素食者和肉食者的垃圾戰爭結束,對立前應當統一起來,共存共榮的世界。這就是第三種思想所顯示的東西。
A在生產係統中生產時排出的垃圾是B生產係統中所必需的資源。然後B從其資源中製造所必須的東西時,所排出的垃圾是最初的生產係統A的資源,這樣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循環往複,就是“無垃圾的社會”的思想。地球是個無物質進出的世界(萬有引力的法則)。而且,資源肯定成為垃圾、(不可逆法則)。如果這樣的話,垃圾隻限於不能成為資源的才在地球中埋掉,如果地球被垃圾淹沒,地球早晚會被毀滅。人類為了在地球上持續得到發展,“無垃圾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地球先輩們的智慧
“無垃圾的思想”真的能實現嗎?
有現存的樣板,地球的生態係統中叫做生態循環機製。對植物來說二氧化碳是糧食,以二氧化碳的元素製造自己的身體。從二氧化碳中取出碳元素,排出不要的東西即氧氣。植物將這排出體外,對植物來說氧氣是垃圾。
作為資源之一並依靠氧元素生存的動物就是人類。人類,呼吸氧氣,吃植物和動物才構成了自己的身體。然後分解有機物質得到熱能,這時扔掉二氧化碳。
如果將地球縮小到1年裏來看,人類是最後的日子裏登場的新參加者。微生物、植物、動物對人類來說都是地球的大先輩。這些先輩有著極其巧妙的組織機構,互相共存共榮的方法。其中循環著的並不僅僅是碳、氮、磷、鈣這樣的無機物,還包括被植物吸收的有機物,然後這些有機物質也包括吃有機物的動物,植物、動物死了之後,微生物再一次對無機的氮、磷、鈣等等進行分解,然後這些又被植物所吸收,這就是元素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