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晃著鐮刀般的牛角,鎮定地對老虎說:“老虎,老虎!我今天不是來和你打架的。我是來告訴你,你的牙齒太鈍了,根本咬不穿我的厚皮。你回去磨三天牙,我去磨三天角,然後我們再來這裏一決高下。”
“好!”老虎答應了。它大吼一聲,就退回到自己的山洞裏去了。
老虎回到山洞後,連續磨了三天三夜的牙,把牙磨得像寶劍一樣鋒利。水牛隻磨了一天的角,卻用兩天的時間來包紮自己的身體。它把禾杆草緊緊地綁在自己的身上,然後到爛泥裏打滾,滾得一身黑泥巴,光溜溜的,誰也看不出來它的身上紮著一層密密的禾杆草。
決鬥的日子到了,水牛和老虎同時到達約定的地點。
老虎一看水牛全身是泥,奇怪地問道:“你為什麼在身上塗一層泥巴啊?”
水牛說:“現在是最熱的季節,我熱得難受,每天都到泥水裏滾上一會兒。我一貫這樣,大家都知道的啊!”
老虎瞪著圓鼓鼓的大眼睛,仔細端詳了半天,也沒有發現任何破綻,倒是覺得水牛比以前胖了一些。它得意洋洋地說:“太好了!你的肉看上去很肥嫩,看來今天我可以飽餐一頓了!”
“老虎啊,老虎,你敢欺負豬羊,但你卻傷不了我一根毫毛!”
“三天前我都敢吃你,更別說磨了三天牙的今天,我的牙鋒利得可以一口咬死你!”
“那好吧,你說你的牙厲害,我就躺下讓你先咬三口,要是沒有咬死我,你就得讓我頂你三角。”
這麼優厚的條件,老虎滿心歡喜地答應了。它大吼一聲,表示同意。隨後就猛撲到水牛身邊,張開血盆大口,狠狠地撕咬水牛。它一連咬了三大口,咬得水牛皮開肉綻。
老虎以為水牛躲不過自己鋒利的牙齒,一命嗚呼了。可是水牛並沒有死,因為老虎咬到的隻是禾杆草和泥漿,並沒有真正傷到水牛。
老虎剛咬完第三口,水牛冷不丁爬了起來,“劈劈啪啪”地連頂老虎三角。第一角戳穿了老虎的肚皮,第二角頂斷了老虎的脊背,第三角撬出了老虎的肚腸。不一會兒,血肉模糊的老虎就死了。
農夫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一切,於是他不停地稱讚水牛的機智和勇敢。
從那一天起,農夫就很愛惜水牛,再也不罵它是愚蠢無知的畜生了。
一直到現在,水牛拉車犁田依然不如其他牲畜快,但人們還是稱讚它有本領。
牛的傳奇
—關於生肖牛的文化奇觀
“衝啊!……”
小黃牛聽到身後鑼鼓喧天,有人在大聲喊著口號,它迷茫地站著,不知道人們在喊什麼。
突然,它覺得自己的尾巴一陣刺痛,回頭一看:老天,它的尾巴已經不是尾巴,而是一把火把!
小黃牛騰地跳了起來,向前奔去,似乎跑得越快,火就會越快被滅了一樣。它不知道,它的身後有幾百頭和它一樣尾巴被點著了的牛,也在玩命奔跑,而在它的前麵,是一群聞風喪膽的膽小鬼,在他們眼裏,小黃牛就是天兵天將,而且還是帶火的!
這是曆史上第一次牛戰勝人,來自遙遠的戰國時代,齊國大將田單發明的火牛陣。牛一掃平日裏勤勉善良的形象,變成了衝鋒陷陣的戰士。原來,千百年來,在人們的眼裏,牛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都不是單一的—
初生牛犢:遠古傳說中的創世神牛
很多人為牛在十二生肖選拔大賽中被小老鼠搶了頭功鳴不平,這麼勤勞善良的動物,理應是第一生肖才對啊!其實自古以來,人們就對牛頗有好感。雲南的納西族一直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據《東巴經》記述,一頭從大海的巨卵中孵化出來的創世神牛,用堅硬的巨角和蹄子打破了天地的混沌。後來,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其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牛肉祭泥土,牛骨祭石頭,牛肋祭山嶽,牛血祭江河,牛肺祭太陽,牛肝祭月亮,牛腸祭道路,牛尾祭樹木,牛毛祭花草。人們認為,正是因為牛,才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以及日和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淨世界。
在古代,關於牛的美好神話與傳說層出不窮,人們還把牛當成鎮妖滅邪、吉祥如意的象征。公元386年,北魏開國之主拓跋珪登上王位後,就選擇在山西右玉縣牛川這塊“吉地”舉行盛大慶典。山西臨汾城在五代和明朝時曾兩次挖出鐵臥牛,當時就認為有吉祥之意。直到1977年又有臥牛出土,才弄清該城為什麼又叫“臥牛城”。明朝的民族英雄於謙任河南巡撫時,就在屢遭黃河水患的開封城城北鑄了一頭兩米多高的鐵牛,牛背上刻著“鎮禦堤坊,波濤水息”的字樣。
牛氣衝天:屬什麼像什麼?
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遇強不示弱,遇弱不逞強……自古以來,關於牛的種種性格都與勤勉、善良、忠誠有關。魯迅先生的著名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牛的性格最真實的寫照。
而其實千百年來,牛的象征意義可不止於此,這一點從有關牛的成語和歇後語中就能看出來:
古人以竹蒲作畫,以牛拉車載書。柳宗元寫道:“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出汗牛馬。”後人因此把書籍多稱為“汗牛充棟”,可見牛很早就沾染上了書香。
牛有四個胃,吃下食物後能反芻,食量很大,因此人們常常稱食量大的人為“牛肚”,稱喝水量大的為“牛飲”,脾氣大的為“牛脾氣”。
牛的形體比較大,毛自然多,因此常常用“牛毛”比喻眾多。《抱樸子》裏說“為學如牛毛,獲者如麟角”,強調做學問的不容易。杜甫有“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詩句,也是對古代法令繁苛的具體描寫。
在民間俚諺中,“黑漢、犁牛、鐵青馬,一個做活就頂倆”,比喻人身強體健,力氣大,一人做兩人的事。“有錢買牛馬,不如牛生氣”,牛生氣時,力氣是平時的幾倍,因此人們用這句話來比喻選擇人才時不任用有才之人,也指做事不把握重點,卻專門注意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切實際。
獻牛王:各地“牛”俗一覽
從古代開始,“鞭春牛”的風俗就廣為流傳。《周禮·月令》裏說:“出土牛以送寒氣。”也就是用土做成牛的樣子,進行祭祀,以求風調雨順大豐收。這一風俗後來一直保留下來,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景佑元年頒布《土牛經》後,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而各地的“鞭法”也是各有特色: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地,叫做“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介牛叩頭,拜完,百姓們拿著籃子上前,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廣西西北山區的壯族,在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為牛賀歲。這一天,人們讓牛休息一天,還讓牛吃它喜歡吃的鮮草。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車江一帶的侗族,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對牛洗耳恭聽,祈禱耕牛平安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