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甘情願的負累(2 / 3)

餘秋雨曾說:“浪漫的法國人以善意而真誠的嘲弄來重新理解法國文化;嚴肅的德國人在謙虛中用現代的眼光展現曾經的德國;而畢恭畢敬的我們正犯著一種將文化遺產供奉起來的毛病。”

現在看來,物質利益的大潮又把我們引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正犯著一種將文化顛覆過來的毛病。我們的心日益迷離,我們的根又在何處?行走人生,我們的目光又停在何方?

在出版界、影視界,顛覆戲說之風方興未艾。諸葛亮成了營銷高手,潘金蓮成了形象大使,孫悟空成了好員工,各類切割、拚湊的另類書籍在暢銷熱賣區總能找到席位。人們以此娛樂著,不知道他們是否也在娛樂賤賣著自己的靈魂。

如果一片葉子爛了,那無關痛癢;如果樹上到處是爛黃的葉子,那就應該反思這棵樹了。顛覆戲說的背後是傳統文化教育和正史教育的缺失。我們用荒誕的顛覆迎合流行的口味,我們用冷漠的嘲弄掩飾浮躁的內心。“現在的愚蠢,不是指無知,而是指對流行觀念的不思考。”我們靈魂堅守的土壤若被侵蝕,我們隻好迷失。

無論我們走到何處,無論我們身處何方,麵對文化踐踏,不僅僅是憤世嫉俗,我們要做的還有自我反思: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文化消費者?我們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腳下,我們就不會因為些許風雨、些許蛀蟲而幹枯發黃。心存敬畏,我們就能找到人格坐標的原點。

隻有經濟利益而沒有社會責任,隻有物質追求而沒有文化責任,虛偽泛濫、矯揉造作的文化創作必然會離真正的文化越來越遠。由此想到了陳寅恪的“四不講”:“前人講過的,不講;近人講過的,不講;外國人講過的,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隻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皈依那份敬畏,找到心靈的根,我們方能步履從容,化蛹成蝶。文化良知這棵樹,需要我們一起嗬護。如果環境有些許汙染,就讓我們用腳下的根來淨化空氣。這種文化道義,我想義不容辭,這才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不要因社會醜陋而悲觀失望,不要摧垮人們的信心,我們要做的是對內心的邪惡充滿警惕。首先,浮躁成為顛覆的理由;然後,顛覆成為浮躁的借口。願善良的人走出這樣的“顛覆怪圈”,時時心存敬畏,任它密雨斜侵,我隻坐擁王城。

【總結點評】本文作者積累豐富,將名人名言隨手拈來,應用得恰到好處。雖然觀點謹慎,並無創新,但全篇語言精妙,結構形散而神不散,依然是一篇優秀的考場佳作。

本文必殺技:貼切靈活的引用是本文亮點。

第三季:身邊的講述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對於杜小康來講,無論到哪一天,他也不會忘記在蘆蕩度過的那幾個月——

那是一個荒無人煙的世界。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鴨子、孤獨、憂傷、生病、寒冷、饑餓……這一切,既困擾、折磨著杜小康,但也在教養、啟示著杜小康。當杜雍和因為鴨群連續幾次誤入人家的魚塘,幾乎吃盡了塘中剛放養的幾萬尾魚苗,被憤怒的當地人扣下小船與整個鴨群,而陷入一貧如洗的絕望時,他萬萬不會想到這段時間的生活給了兒子多少珍貴的財富!杜雍和不吃不喝地躺在魚塘邊上時,杜小康也一動不動地坐在父親的身邊。他有父親的悲傷,卻並無父親的絕望。現在,倒什麼也不怕了。他坐在那裏,既沒有向人家哀求,也沒有向人家發怒。他反而覺得父親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他們的鴨子毀掉了幾十戶人家的希望,就像他們也被毀掉了希望一樣。杜小康是坐在那裏咀嚼著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會去咀嚼的,由大蘆蕩給予他的那些美麗而殘酷的題目。他不可能立即領悟,但他確實比油麻地的孩子們提前懂得了許多……

桑桑現在再見到的杜小康,已經是一個遠遠大於他的孩子了。

當桑桑向杜小康問起他以後怎麼辦時,杜小康並沒有太大的驚慌與悲哀。他與桑桑坐在打麥場上的石滾上,向桑桑說著他心中的打算。他至少有十項計劃,而他最傾向於做的一個計劃是:在油麻地小學門口擺個小攤子賣東西。

而這個計劃是桑桑最感吃驚的一個計劃:他怎麼能在學校門口,當著大家的麵做小買賣呢?滿眼全是他的同學呀!

杜小康卻是一副很坦然的樣子:“你是怕大家笑話我?”

“大家不會笑話你的。”

“那怕什麼?就是笑話我,我也不在乎。”

杜小康向桑桑詳細地說明了他的計劃:“我們家開了那麼多年的小商店,我知道應該進什麼貨、什麼好賣;我在學校門口擺個小攤,那麼多學生,買個削筆刀啦,買幾塊糖啦,誰不願意出了校門就能買到?”

過了一個星期,杜小康在校園門口出現了。他挎一隻大柳籃子。柳籃裏裝了七零八碎的小商品。柳籃上還放了一隻扁扁的分了許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顏色的糖塊,或是小芝麻餅什麼的。盒上還插了一塊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東西在玻璃下顯得很好看。他坐在校門口的小橋頭上。令油麻地小學的老師和學生們都感震驚的是,這個當初整日沉浸在一種優越感中的杜小康,竟無一絲卑微的神色。他溫和、略帶羞澀地向那些走過他身旁的老師和同學問好或打招呼。(選自《草房子》,本文有刪節)

【賞析】杜小康麵對家庭破產的厄運,想通過做小生意來幫助全家走出困境。這種做法勇敢而不失孩子氣。作者用很多細節來展現人物性格,如寫到杜小康的籃子,“柳籃上還放了一隻扁扁的分了許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顏色的糖塊,或是小芝麻餅什麼的。盒上還插了一塊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東西在玻璃下顯得很好看。”這個細節展現出杜小康追求完美的性格。

滿分作文——小作文中的大手筆

2005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題

甲、乙兩個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寫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時,甲不小心掉進河裏,乙把他救了上來,甲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問甲為什麼要這樣記錄。甲說:“寫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風幫助我忘記;刻在石頭上,是希望刻痕幫助我銘記。”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可以忘記的,有許多事情又是需要銘記的。

請以“忘記和銘記”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

·解題·

忘記與銘記是一個回憶性的題目,既可以是自身經驗的回憶,也可以是對曆史的回憶。這是一對反義詞,對於此類題目,可以將兩種觀點“對立”(如我們應該銘記,而不應該忘記),也可以“辯證統一”(如隻有適當地忘記才能更好地銘記)。觀點要健康,千萬注意不要隻寫一個詞而忘記另一個。

有時候,記像烈火熔爐,讓生鐵變成精鋼;有時候,忘像暴風驟雨,讓繁花成為落英。重生與毀滅,往往就在記與忘之間。

(一)

他站在田裏,舉起鋤頭,奮力耕耘著,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額頭流過他俊美的臉龐,滴落在田地裏。

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夫,他是勾踐。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還要親自做夫差的馬前卒。回到會稽他就親自耕種,做到非其親種則不食,非其妻所織則不穿。吃著粗陋的飯食,還要舔嚐苦膽;躺在柴草鋪上休息時,還在思考著招攬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為什麼要這樣辛苦呢?國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隱居,可以平靜地終老一生,然而他沒有!因為他沒有忘記國君的責任,沒有忘記亡國的恥辱!在他的心底,銘記著他向夫差俯首稱臣那一刻的心痛,銘記著他的子民迎他回到會稽時滿眼的淚水!這銘記,使他可以忍受苦膽之苦,柴薪之硬!

銘記恥辱,銘記失敗,讓勾踐重新站立起來,終於成就了一代偉業!

(二)

他坐在那裏開心地笑著。耳邊響著美妙的音樂,嘴裏品著美味佳肴,懷裏抱著美女佳麗。絲竹琴韻裏,聽不到大臣們討論爭執的吵鬧;酒香芬芳裏,嗅不到戰火燒過城池刺鼻的嗆味;美女的流波眼光裏,感受不到劍閣棧道淒涼的冷月。他已經忘卻了他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國君!

他真的覺得這樣很好,沒有政務纏身,卻有榮華享樂。父輩暴霜露,斬荊棘,才有尺寸之地。子龍在亂軍中拚死衝殺的目的,父皇在追兵前不棄百姓的良苦用心,孔明在《出師表》中的耿耿忠心,他劉禪全忘了!如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他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實在令人寒心。

忘記使命,忘記責任,讓劉禪落下不肖子孫這一千古罵名!

(三)

記與忘,或許隻是一種態度,但記與忘之間,卻決定著興衰成敗。

【總結點評】本文用勾踐臥薪嚐膽和劉禪樂不思蜀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曆史典故,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觀點:人不能忘記自己的責任。這種構思方式寓意明顯,論述生動,很適合高考作文。本文用生動的筆法描畫了勾踐和劉禪的心理,細膩的描寫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也更好地闡明了觀點。

本文必殺技:描寫細膩,寓意精準。

實例一2008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題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裏氏8?郾0級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

胡錦濤、溫家寶等黨政軍領導人迅速趕赴災區指導抗震救災。

十多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隊、醫療隊、工程搶修隊迅速進入災區。港台救援隊和國際救援隊飛赴災區。誌願者從四麵八方彙聚災區。救援物資從水陸空源源不斷運進災區。

一位中學教師趴在講台上用生命保護了下麵的四個學生。一位失去15個親人的縣民政局長連續指揮救災5天隻睡了7個小時。幸存者的生還奇跡在不斷突破,100小時、150小時、196小時……

中央電視台24小時播報。19日14時28分舉國哀悼。

一樣的愛心,不一樣的表達。捐款、獻血、義演、關注……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題·

抗震救災屬於重大時事,本題雖無具體材料但主題清晰。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人們在災難麵前表現出的勇氣、責任、團結、智慧等,並由此升華到“重生、淨化、頓悟”等主題。

詩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無私是謂語,奉獻是賓語。”我說,教師的生命其實如百合,綻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開著是風景,碾碎是良藥!

危難之時見真情,關鍵時刻顯英雄。剛剛過去的汶川大地震中,我們看到很多老師放棄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用他們的沉著、冷靜、機智,甚至鮮血和生命,維護師尊,鑄就師魂,為不少孩子贏得了生存的希望和機會,奏響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生命頌歌,讓我們再一次讀懂了“師德”二字的博大與崇高!

我們怎能忘記在什邡龍居小學的廢墟中,一位年輕女教師的身體斷成兩截,臉部血肉模糊,可她的雙手仍緊緊擁著兩個學生!人們怎麼掰,也無法掰開她緊緊摟住學生的雙手。這位老師名叫向倩,去年大學畢業,到什邡龍居小學當英語老師。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疏散學生離開教室,看到有兩個學生手足無措,她大步跑過去,一手摟住一個,朝門外衝。教學樓突然垮塌,她和幾名學生被埋在廢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