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歲月留痕(1 / 3)

——曆史

題記

原始初民認為萬物有靈、萬物平等,任何一塊石頭,看上去冰冷堅硬、毫無生氣,卻也有靈魂蘊含其中。比如落葉,他們不認為是自然現象,而看作天意,飄落過程中有隱喻,有暗示,有等待破解的密碼。

——曹文軒

曆史的精彩

曆史留給我們很多故事。小時候,我們知道謙虛有禮的孔融讓梨,聰明過人的曹衝稱象。少年時,我們知道犧牲自我的王二小,詠絮之才的謝道韞。長大後,我們知道了更多的曆史故事,每一個都有自己的主題。我們為聖女貞德的勇氣歎服,我們為伽利略的真理之路動容,我們為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傾倒,我們為高山流水的友誼悠然神往。曆史總能為我們提供合適的故事,給我們精彩,感動,驚喜,啟示。

曆史的意義

曆史總是呈螺旋型的再現,在人間一次次重複上演。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曆史就像一麵鏡子,可以告訴你真實的自己。曆史又像一艘巨輪,承載過去駛向明天。名垂青史的人總是少數,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曆史講述的是昨天的故事,此刻的一切終將成為曆史。我們是曆史的繼承者,也是曆史的創造者。

曆史需要解讀

曆史的真相隻有一個,其內容不能更改,但曆史的讀者浩如煙海,解讀各有不同。航海的曆史教給人們勇氣的力量,也教給人們幸運的傳奇。革命的曆史告訴我們堅持的可貴,也告訴我們犧牲的意義。科學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理的偉大,也告訴我們愚昧的瘋狂。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能力,也告訴我們自我的重要。用自己的方式解讀曆史,你會有所感悟,獲得你想要的內容。

曆史需要銘記

曆史記錄下很多輝煌與幸福,也記錄下更多的毀滅和無奈。當成吉思汗攻城略地所向無敵時,一定忘記了秦王朝是多麼迅速地在統一列國後滅亡的。這兩個在戰爭上無與倫比的強大帝國,同樣滅亡於農民起義中。當人類肆意開發破壞森林綠地時,淹沒在沙漠中的樓蘭古國之亡魂正在露出諷刺的微笑。曆史不應該被忘卻,曆史必須被銘記。

閱讀曆史,思考曆史;解讀曆史,銘記曆史,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第一季:舊事新說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因為翻衣箱,翻出幾麵古銅鏡子來,大概是民國初年初到北京時候買在那裏的,“情隨事遷”,全然忘卻,宛如見了隔世的東西了。

一麵圓徑不過二寸,很厚重,背麵滿刻蒲陶,還有跳躍的鼯鼠,沿邊是一圈小飛禽。古董店家都稱為“海馬葡萄鏡”。但我的一麵並無海馬,其實和名稱不相當。記得曾見過別一麵,是有海馬的,但貴極,沒有買。這些都是漢代的鏡子;後來也有模造或翻砂者,花紋可造粗拙得多了。漢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馬葡萄,大概當時是視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裝飾。古時,於外來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紅花,海棠之類。海即現在之所謂洋,海馬譯成今文,當然就是洋馬。鏡鼻是一個蛤蟆,則因為鏡如滿月,月中有蟾蜍之故,和漢事不相幹了。

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還不算弱,例如漢人的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還有一隻鴕鳥,則辦法簡直前無古人。現今在墳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繪畫,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隻洋鳥,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個草書一個俗字麼?許多雅人,連記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國紀元。不知道是沒有如此大膽的藝術家,還是雖有而民眾都加迫害,他於是乎隻得萎縮,死掉了?

宋的文藝,現在似的國粹氣味就熏人。然而遼金元陸續進來了,這消息很耐人尋味。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一到衰弊陵夷之際,神經可就衰弱過敏了,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仿佛彼來俘我一樣,推拒,惶恐,退縮,逃避,抖成一團,又必想一篇道理來掩飾,而國粹遂成為孱王和孱奴的寶貝。

不知道南宋比現今如何,但對外敵,卻明明已經稱臣,唯獨在國內特多繁文縟節以及嘮叨的碎話。正如倒黴人物,偏多忌諱一般,豁達閎大之風消歇淨盡了。直到後來,都沒有什麼大變化。我曾在古物陳列所所陳列的古畫上看見一顆印文,是幾個羅馬字母。但那是所謂“我聖祖仁皇帝”的印,是征服了漢族的主人,所以他敢;漢族的奴才是不敢的。便是現在,便是藝術家,可有敢用洋文的印的麼?

宋鏡我沒有見過好的,什九並無藻飾,隻有店號或“正其衣冠”等類的迂銘詞,真是“世風日下”。但是要進步或不退步,總須時時別出心裁,至少也必取材異域,倘若各種顧忌,各種小心,各種嘮叨,這麼做即違了祖宗,那麼做又像了夷狄,終生惴惴如在薄冰上,發抖尚且來不及,怎麼會做出好東西來。所以事實上“今不如古”者,正因為有許多嘮叨著“今不如古”的諸位先生們之故。現在情形還如此。倘再不放開度量,大膽地,無畏地,將新文化盡量地吸收,則楊光先似的向西洋主人瀝陳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時候,大概是不勞久待的罷。(本文有刪節)

【賞析】從幾麵銅鏡中讀出曆史,從曆史教訓轉到社會現實,既有豐厚的曆史知識,又有強烈的時代精神,見解深邃而思慮悠遠,是將“學”與“識”結合的典範之作。思路看似天馬行空,內在邏輯線索其實非常清晰。將漢鏡的閎放與宋鏡的拘忌對比,帶出對漢唐的開放精神與宋朝活力萎縮的褒貶,最後筆鋒直指當下。口語與文言詞彙交雜,長句與短句錯落,自由的表達與自由的思想融為一體。

滿分作文——小作文中的大手筆

2009年全國高考卷Ⅱ作文題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英國科學家道爾頓送給媽媽一雙襪子,媽媽說:“我這個年紀怎麼能穿紅襪子呢?”大家都說是紅色而道爾頓看到的卻是藍色,他感到自己色覺有問題。他研究了兩年,1794年發表論文《視覺之異常》,將這種疾病稱為色盲症,填補了醫學理論上的一項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麵攤前常排著長隊,已經破產的他感到這是一個創業機會。他買了麵粉和食油,在小屋裏每天幹20個小時,實驗了一年,1958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麵。這一新產品的開發帶動了一個新產業。

法國年輕的家務雜工喬利,不小心將燈油滴在熨燙的衣服上,他隻好白幹一年來賠償。後來他發現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僅沒髒反而把陳年汙漬也清除了。這個發現,促使他研製出幹洗劑,改革了傳統的洗衣技術。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題·

這三個小故事總結起來都有一個主題,就是意外帶來的收獲。必須注意三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堅持努力,才將劣勢轉為優勢。因此考生在發揮中,一定要注意強調個人努力在改變劣勢中的作用,切忌流於簡單的“因禍得福”,甚至是宿命論。

危機不期而至,我們習慣上隻看到危機,卻看不到轉機。

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危機就是轉機。

司馬遷為被迫降敵的李陵辯護,武帝震怒,將他打入大牢,並施以宮刑。這無疑是危機降臨,但同時也給他帶來了生命的轉折。他明白了:剛正不阿的書生和剛愎自用的君王是水火不相容的。於是,他不再幻想,不再抱怨。為了“草創未就”的《史記》,全身心投入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業之中。至此,他完成了從禦用文人到獨立人格的轉變。可以說是危機帶來了他生命的轉機。

如果沒有這場危機,司馬遷也許還隻是一個小小的太史令,依然是皇帝的喉舌,唯命是從。他能否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之書,就很難說了,也許曆史根本就記不住這個小人物的名字。可以說,是危難擦亮了他的眼睛,磨煉了他的意誌,使他的頭腦清醒,讓他迸發出強大的生命潛能,從而從危機走向轉機,走向輝煌。

蘇東坡,豪氣衝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許正是他的豪氣給他帶來了危機,使他從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穀,從皇帝、太後都欣賞的才子變成倒黴的遷客。但黃州,這個在眾人眼中的荒涼小鎮,也給蘇軾帶來人生的轉折。

在黃州,他感到難言的孤獨,正是這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人生的浮華。他勇敢麵對,開始尋找人世間的大美——山水,開始尋找人世間的大哲與先賢。所有這一切危機苦難,反而使他徹底脫胎換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於是,千古傑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誕生了。

沒有危機,誰能知道這個世上是不是隻多了一個政客,而少了一個文傑呢?

古今同理。2003年春天,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降臨到中國人民頭上——非典。人們眾誌成城、團結一致,尤其是廣大醫務工作者不畏難,不退縮。他們不但沒有被危機嚇倒,而是以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戰鬥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經過一春的奮戰,轉機終於出現了——“非典”被我們扼住了咽喉,各種科學的應急機製應運而生。這場危機成了我們進一步研究探索生存奧秘的一個新起點、新契機。

因此,“危機”給你帶來的是“危難”還是機遇,全看你如何麵對了。

【總結點評】從積累上看,本文所選事例,無論古今,皆為眾所周知。從結構上看,是最平平無奇的三段式。從論證方法來看,是最容易把握的例證法。從修辭來看,全文語言樸素,並無出奇之處。但小作者做到了將素材與觀點結合貼切,結構完整,事例恰當,語言流暢,綜合考評之後依然獲得高分。

本文必殺技:各項指標均衡,靠綜合實力取勝。

第二季:往昔歲月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遠東各國都有祖先崇拜這一種風俗。現今野蠻民族多是如此,在歐洲古代也已有過。中國到了現在,還保存這部落時代的蠻風,實是奇怪。據我想,這事既於道理上不合,又於事實上有害,應該廢去才是。

第一,祖先崇拜的原始的理由,當然是本於精靈信仰。原人思想,以為萬物都有靈的,形體不過是暫時的住所。所以人死之後仍舊有鬼,存留於世上,飲食起居還同生前一樣。這些資料須由子孫供給,否則便要觸怒死鬼,發生災禍,這是祖先崇拜的起源。現在科學昌明,早知道世上無鬼,這騙人的祭獻禮拜當然可以不做了。這宗風俗,令人廢時光,費錢財,很是有損,而且因為接香煙吃羹飯的迷信,許多男人往往借口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謬說,買妾蓄婢,敗壞人倫,實在是不合人道的壞事。

第二,祖先崇拜的稍為高上的理由,是說“報本返始”,他們說:“你試思身從何來?父母生了鈞,乃是昊天罔極之恩,你哪可不報答他?”我想這理由不甚充足。父母生了子女,便是他們(父母)的義務開始的日子,直到子女成人才止。世俗一般稱孝順的兒子是還債的,但據我想,兒子無一不是討債的,父母倒是還債——生他的債——的人。待到債務清了,本來已是“兩訖”,但究竟是一體的關係,有天性之愛,互相聯係住,所以發生一種終身的親善的情誼。至於恩這一個字,實是無從說起,倘說真是體會自然的規律,要報生我者的恩,那便應該更加努力做人,使自己比父母更好,切實履行自己的義務——對於子女的債務——使子女比自己更好,才是正當辦法,倘若一味崇拜祖先,想望做古人,自羲皇上溯盤古時代以至類人猿時代,這樣的做人法,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決不可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