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得在這平常的事裏發現了十分重要的秘密,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原理。根據這個原理,他得出了有名的阿基米得定律:物體沉於液體中,物體減輕之重量,等於所排除液體之重量。
電影誕生的故事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酒店裏,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采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市裏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準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個木樁上都係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於跑道,分別係到對麵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
一切準備就緒後,麥市裏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馬跑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市裏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市裏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裏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市裏奇的那種攝影方法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以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這標誌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其誕生和發展是攝影藝術、光學、聲學、電學技術逐步提高與完善運用的成果。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作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麵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攝影術的發明人——法國的達蓋爾、尼普斯;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發生聚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留聲機的問世
愛迪生最大的功績是發明了電燈,然而在他的發明創造中,最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於留聲機了。在1877年秋天,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轟動了整個紐約,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像潮水般地湧來報道這一特大新聞。這一發明一經傳出,就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並持續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前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裏麵藏了個什麼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聖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地從機器中重複出來時,人們才相信這東西確實不是虛假的,並且齊聲稱奇。報紙把留聲機稱為“19世紀的奇跡”。
然而,愛迪生這個著名發明的構思,卻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一次,愛迪生一人靜靜地在實驗室裏研究改進在紙帶上打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電報機內的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在試圖排除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是紙帶在小軸的壓力下發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借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