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成功屬於有心人(5)(1 / 2)

在加藤的提議下,同事們想出了不少解決牙齦出血的好辦法。他們提出了改變牙刷毛的質地;改造牙刷的造型、重新設計牙刷毛的排列等各種改進方案,經過論證後逐一進行實驗。實驗中,加藤發現了一個平常所忽略的細節:他在放大鏡下看到,牙刷毛的頂端由於是機器切割,都呈銳利的直角。

“如果通過一道工序,把這些直角都銼成圓角,那麼問題就完全解決了!”加藤恍然大悟道。

同事們都一致同意他的見解。經過多次實驗後,加藤和他的同事們把成功的結果正式地向公司提出,公司很樂意改進自己的產品,迅速投入資金,把全部牙刷毛的頂端改成了圓角。

改進後的“獅王”牌牙刷很快受到了廣大顧客的歡迎。對公司作出巨大貢獻的加藤從普通職員晉升為科長,十幾年後,他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加藤的“幸運”來自於在不滿中起步。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不滿是活力的源泉,不滿是發明和進步的原動力之一。

雞飼料和腳氣病

艾克曼是荷蘭著名的醫生,因發現維生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893年,艾克曼從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赴荷屬東印度任軍醫。同年,艾克曼參加了荷蘭政府組織的腳氣病研究委員會。1896年,他從故鄉坐船到達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考察這裏正流行著的腳氣病。這是一種很嚴重的腳氣病,人得了這種病後,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渾身沒有力氣,走路也不方便。奇怪的是,當地的許多雞竟然也患上了這種病。艾克曼是個細菌學專家,他想:“腳氣病這樣普遍,是不是由細菌傳染引起的呢?”

他養起了一群雞,對雞進行了實驗性研究。他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從雞身上各部位弄來的取樣塗片,幾年來都沒發現任何腳氣病菌的蹤影,而他自己卻得了腳氣病,他用來做實驗的雞也得了這種毛病。雞成批地死去了,隻有一小部分活了下來。艾克曼醫生曾用各種方式醫療那些生病的雞,但都沒有成效。奇怪的是,那些活下來的雞,未經任何治療,幾個月後腳氣病卻自然而然地好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一定要弄清這秘密!”艾克曼醫生天天守在那幾隻雞旁,想找出其中的原因。

有一天,艾克曼正蹲在雞欄裏觀察雞的活動情況。這時,新雇來的飼養員走過來喂雞。艾克曼望著雞群紛紛搶食的勁頭,腦子裏忽然冒出了一個想法:“這些雞都是這位飼養員喂的,而這位飼養員才來2個多月,值得注意的是,正是這位飼養員來了2個多月以後,雞的病才好了起來。這兩個事情是偶然的巧合呢,還是有必然的某種聯係?”艾克曼決心從這裏打開腳氣病的缺口。他仔細調查了前後兩個飼養員的情況。原來,前麵的那個飼養員隻圖省事,總是用人吃剩的白米飯喂雞;而新來的飼養員非常勤快,總是用一些拌著粗糧的飼料喂雞。

“原因是不是出在飼料裏?”艾克曼的腦海中閃出一個念頭。於是,他重新買了一批健康的雞,分成兩組飼養,一組雞用白米飯喂養,一組雞用粗飼料喂養。過了一個多月,預計的情況果然發生了:用白米飯喂養的雞患了腳氣病,而用粗飼料喂養的雞卻一直很健康。

“問題就出在飼料上!”艾克曼做出了判斷。接著,他又問自己:“吃粗糧能不能治好人的腳氣病呢?”

“這個實驗從我身上做起。”艾克曼堅持吃起粗糧來,不久,他的腳氣病果然漸漸好了。艾克曼非常高興,把這個方法推廣開來。爪哇島的居民都吃起了粗糧,他們的腳氣病也都好起來了。

艾克曼並不滿足於表麵上的成功和收獲,喜歡刨根問底的思維習慣鼓勵著他去進行深入的探尋。他冷靜地分析,爪哇島的人們習慣吃精白米,而把米糠丟掉了。會不會就在扔掉的米糠中有一種重要物質,人缺乏這種東西就會得腳氣病?帶著這個問題,艾克曼對米糠進行了化驗,最後終於發現和提取出一種不為人知的特殊物質——維生素。

“偷懶”萌發創新

吉雅朗是美國一家公司的打字員。作為打字員,他每天都幹著千篇一律、單調乏味的活兒: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分別打在信封上和信紙上。這僅僅是一種“熟練工”幹的活兒,永無休止的重複勞動,從中得不到一點創造的樂趣,許多人幹著幹著就產生了厭煩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