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的由來
傳說神農氏發明床,少昊始作簀床,呂望作榻。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簡陋,睡覺隻是鋪墊植物或獸皮等,人們掌握了編織技術後就鋪墊席子。席子出現以後,床就隨之出現。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說明商代已有床。
有關床的實物當以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戰國彩漆床為代表。上麵刻繪著精致的花紋,周圍有欄杆,下有6個矮足,高僅19厘米。漢代劉熙《釋名·床篇》雲:
“床,自裝載也”,“人所坐臥曰床”。當時的床包括兩個含義,既是坐具,又是臥具。西漢後期,又出現了“榻”這個名稱,它是專指坐具的。《釋名》說:“長狹而卑者曰榻”,“榻,言其體,榻然近地也,小者田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榻是床的一種,除了比一般的臥具矮小外,別無大的差別,所以習慣上總是床榻並稱。
直到六朝以後的床榻,開始打破了傳統習慣,出現了高足坐臥具,此時的床榻,形體都較寬大。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唐宋時期的床榻大多無圍子,所以又有“四麵床”的稱呼,使用這種無圍欄的床榻,一般是須使用憑幾或直幾作為輔助家具。
遼、金、元時期,三麵或四麵圍欄床榻開始出現,做工及用材都較前代更好。到了明代,這種床榻已盛行,結構更具科學性,裝飾手法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如架子床,通常的做法是四角安立柱,床頂安蓋,俗稱“承塵”,頂蓋四圍裝楣板和倒掛牙子。床麵的兩側和後麵裝有圍欄,多用小塊木料做榫,拚接成多種幾何紋樣。因為床有頂架,所以叫架子床。
還有一種拔步床。其外形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個木製平台上,平台長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鑲以木製圍欄。還有的在兩邊安上窗戶,使床前形成一個小廊子,廊子兩側放些桌凳等小家具,用以放置雜物。拔步床雖在室內使用,卻很像一幢獨立的小屋子。
另有羅漢床。它的左右和後麵裝有圍欄,但不帶床架,圍欄多用小木做榫拚接而成,最簡單的用三塊整木板做成。圍欄兩端做出階梯型軟圓角,既樸實又典雅。清代床榻在康熙以前大體保留了明代的風格和特點,乾隆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特點是用材厚重,裝飾華麗。
西裝的由來
西裝最初來源於歐洲。上衣原是漁民的穿著,他們終年在海上,穿敞領少扣的衣服便於海上捕魚;中背後開衩的燕尾服,原是10世紀歐洲馬車夫的裝束,開衩是出於騎馬的考慮;硬領則是由古代軍人防護咽喉中箭的甲胄演變而來;衣袖沿上的三顆紐扣,傳說與拿破侖有關;西裝褲原是西歐“水手服”的樣式,便於水手挽起褲腿幹活。這些原始的衣著,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西裝。
路易十四時代(17世紀後期),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合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進入人們的生活,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究斯特科爾前門襟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隻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隻扣上麵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西服傳入中國,大約在清代晚期。據說第一個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嚴複的大公子,他曾做過一個法國外交官的翻譯。光緒(1875—1908)中葉以後,出洋留學者越來越多,西服首先在這些人中間盛行,他們回國後繼續穿著。1919年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征衝擊傳統的長袍馬褂,西服才漸漸得以流行。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廣州、天津等沿海發達城市為中心,在上流社會和學校的青年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及各機關的辦事員中掀起穿西服的熱潮。
胸罩的由來
中國曆史上婦女用紗布纏壓乳房,後來發展為穿小兜衣束乳。世界上第一隻胸罩是美國一位名叫菲瑪莉的女士發明的。1914年的一天,菲瑪莉為爭當巴黎盛大舞會的皇後,一下子心血來潮,用兩條手帕加絲帶紮成了能支撐乳房的簡單胸罩,在舞會上果然吸引了與會人士的眼球。一家緊身衣公司老板用高價購買了胸罩專利。從此胸罩問世,並很快在全世界婦女中廣泛流傳,成為婦女衛生保健、身材健美的必需品之一。
裙子的由來
中國女性穿裙子是起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身體較胖,走路的時候大腿摩擦出聲音,老有大臣探耳尋求聲音發於何處,她覺得很尷尬,也很為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