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武則天瞧著自己過於肥胖的雙腿,突然想出一個主意,她用一塊緞子蓋住腿。接著,她幹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她高興極了,趕忙叫人加工製作,然後讓宮女們穿上,走上一圈讓自己看看,隨後又親自加以改進,下令給自己也做條合體的穿上,感覺非常輕鬆自如。但是,穿上這樣的新服裝,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身上穿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幹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她還讓人給裙子下綴了幾個小銅鈴,這樣走起路來就聽不見雙腿的摩擦聲了。從此以後,裙子開始由宮中傳到民間。
婚紗的由來
在公元前10世紀,當時兩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頭紗。在古希臘,舉行結婚儀式時不僅新娘要戴亞麻或毛織成的頭紗,而且一對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羅馬時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顏色的頭紗以示區別。中世紀以後,宮廷貴族之中出現了用珍珠裝飾的花冠。爾後,發展成白色頭紗,並且尺碼日益延長,並遍及歐洲各地。
英國人普遍流行戴婚紗的習俗,英國人結婚要穿禮服,新郎穿長禮服;新娘身著白衫、白裙、頭戴白色的花環,還要罩上長長的白紗,手持白色的花束。總之,英國人崇尚白色,它象征愛情純潔、吉祥如意。婚紗由西方傳入中國,大約是從20世紀30年代初,那時的婚紗是西式婚禮新娘子必然的選擇。
中國古代的朝廷貴妃的結婚禮服一般有專門的規定,即使是平民的女兒,成婚的那天也可以選用貴妃的禮服樣式,濃重的富貴味和火紅的基調,反映了對婚姻那種入世而樸素的企盼。現在中國人舉行結婚典禮、拍攝結婚照時,新娘也喜歡戴上潔白婚紗。婚紗潔白如雪,輕盈如夢,戴上以後,新娘顯得格外純潔嬌美,難怪新人都喜愛它。
汗衫的由來
汗衫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曆史。早在夏、商時期人們已普遍穿著汗衫,但那時的汗衫不叫“汗衫”。叫法很多,其中有叫“無褲衣”的。褲,即袖子。“無褲衣”就是沒有袖子的衣服。
那時的汗衫有棉、夾、單多種。按趙宦光在《義證》一書中的說法:“半臂衣也,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衫;小者曰背子。”
到漢魏時期,汗衫專指單的了,《三國誌·魏誌楊阜傳》上講:“(楊)阜嚐見明帝著帽,披縹綾半袖,(楊阜)問帝曰:此於禮法何服也?明帝答曰:是背子也。”
可見當時帝王也穿汗衫。漢代時,還有把“汗衫”叫“中單”的,據《事物紀原》中記載:“漢高祖與項羽戰,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
雜燴菜的由來
南宋時期,金兵屢屢南犯,趙宋王朝搖搖欲墜。當時朝廷內部分作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身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張抗金,被奸相秦檜在高宗麵前奏了一本,丟了官職。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後,對朝廷心灰意冷,不再過問政事,常常約上三五個好友飲酒作詩,打發時光。
這一年,時逢朱敦儒60壽辰,他邀集了一些親朋舊友前來小聚。不料這時突然從京城臨安傳來消息說,抗金元帥嶽飛因接連打敗金兀術,惹惱了被金國收買的奸相秦檜,秦檜遂與其妻王氏密謀,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殺害於風波亭。一時間,國仇家恨交織在一起,朱敦儒哪裏還有心情飲酒歡聚,但客人既已前來赴宴,又怎能讓他們空著肚子回去。於是朱便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也無需擺那些盤碟,隻把備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
平日裏吃慣了山珍海味,喝順了美酒佳釀的人,如今這一碗碗粗製的熬菜哪裏咽得下去。朱敦儒見大家遲遲不動筷子,便夾起碗中一個丸子說:“如今奸臣當道,殘害忠良。嶽元帥一生精忠報國,竟然慘死在‘莫須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檜的頭顱下油鍋……”他的話還沒說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來,義憤填膺地說:“大人,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檜的肉,粉條就是秦檜的腸子。來,我們大家一起把秦檜這廝吃下去,替我們的嶽元帥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