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大千世界篇(20)(1 / 3)

黃鶴樓的由來

黃鶴樓地處武昌蛇山黃鵠磯上。古往今來,眾多文人誌士在此留下了豪放激越的詩篇。那麼,人們盡情吟詠的“黃鶴樓”因何得名?

有人認為“黃鶴”應當是“黃鵠”的誤傳,黃鶴樓應當正名為“黃鵠樓”。理由是自然界從來沒有發現過“黃鶴”,鶴的種類很多,全世界現存15種。在世界各國的鶴類中,從來沒有發現過“黃鶴”,而在江漢地區一般多見的是“灰鶴”;另外,武昌蛇山上有一地名叫“黃鵠磯”,上邊蓋的樓自然叫“黃鵠樓”,就如嶽陽樓地處嶽陽一樣。在我國古文中,鶴與鵠互為通用,於是由此演變而成“黃鶴樓”(黃鵠亦為天鵝)。

但大多數人認為,“黃鶴”就是神仙乘坐的仙鶴,凡世間沒有才增加了神秘色彩。古代帝王都以黃色為富貴尊嚴的象征。《寰宇記》中記載:三國時期,有一位姓費的仙人,經常“乘黃鶴於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自東漢以後,鶴與神仙相伴,成為仙鶴,號“蓬萊羽士”,身價百倍。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在黃鶴樓依依惜別友人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流誦千古的詩篇,感情真實,寓意深刻,後來人們把永不再現的事物又引申為“杳如黃鶴”。

嶽陽樓的由來

嶽陽樓屹立於嶽陽古城之上,背靠嶽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雲影波光,氣象萬千。

而嶽陽樓是什麼時候建的,說法不一。一般都認為它始建於唐,後毀於兵燹,北宋年間重修和擴建。

嶽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989~1052)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嶽陽樓記》。

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嶽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嶽陽樓。滕子京請範仲淹為嶽陽樓作記,範寫下了《嶽陽樓記》,共360字,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文中許多警句已成為後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人所傳誦。

可是,滕子京重修的嶽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毀於戰火,第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知府張德容對嶽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解放後,政府多次進行維修,1983年又進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複製更新。

武漢的由來

武漢市郊的黃陂有盤龍古城,據考證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漢在夏代屬荊州,殷末屬南國,一直到後來的周、秦、漢等朝代。

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遂逐漸形成了江北有漢口、漢陽,江南為武昌的三鎮鼎立的格局。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確定“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1927年4月16日,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這是統一建市的開始。隨後分分合合,直到1949年,的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武漢市”的名稱也就一直保持了下來。

漢陽一名的來曆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隋唐年間,漢陽得名並逐漸發展。漢陽,尤其鸚鵡洲一帶,曆來是長江中遊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佛教名寺“歸元寺”更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而漢口在曆史上,與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直至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曆史。不過後來者居上,獨立出來的漢口之後迅速發展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也遠遠超過了曆史更為悠久的武昌和漢陽。

武昌得名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南京又名金陵的由來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其來曆,一般認為因南京鍾山在春秋時稱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後,就在今清涼山上修築了一座城邑。因為那時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餘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涼山上,而清涼山當時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為金陵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