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建康實錄》明確記有楚威王是“因山立號,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作為邑名。由於當年的長江還在清涼山的兩麓下流過,金陵邑臨江控淮,形勢十分險要,所以楚威王選在這裏置金陵邑,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金陵邑是南京曆史上年代僅次於越城的第三座古城。從城區結構上看,它貌似小城堡;但從性質講,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區治所性質的古城,標誌著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
金陵的來源還有另外一說,即埋金之說。相傳金陵的名稱是因秦始皇在今城北龍灣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景定建康誌》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並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又傳說秦始皇並沒有真的埋金,而是詭稱在山中埋金,這樣,讓尋金的人在山的前後南北“遍山而鑿之,金未有獲,而山之氣泄矣”。這是秦始皇驅人鑿斷山脈破壞王氣風水地形的計謀。
此外,還有楚威王埋金說,據說當時楚威王以為南京“有王氣”,於是吩咐手下在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古稱龍灣)埋金。《景定建康誌》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子熊商敗越,盡取故吳地。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號曰金陵。”關於金陵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南京地接金壇,其山產金,故名。
秦淮河的由來
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裏,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曆史上極有名氣。近代因戰亂等原因,兩岸建築多遭毀壞,河水亦日漸汙濁,昔日繁華不複存在。1985年以後經修複,已再度成為著名遊覽勝地。
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便已繁華異常,十裏秦淮兩岸貴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薈萃。隋唐之後,一度冷落。明清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淩波,成江南佳麗之地。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
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乘燈船為快。
莫愁湖的由來
莫愁湖素有“金陵第一名勝”之美稱。古往今來,遊人漫步其間,問竹林綠水,覓先人詩風,確是一方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追溯莫愁湖的成因,可上溯至六朝時期,當時長江自西向東沿著南京城的兩側流過,與東來的秦淮河之水在這裏交融彙合,逐漸淤積成一片片沙灘。後來,又隨著長江的西移,淤積的沙灘又逐漸擴展,其秦淮河的出口處也向西北方向逐漸推移,在這裏留下了一些湖泊池塘……莫愁湖就是位於當時秦淮河和長江之水交彙處廢河道上的一方湖泊,古稱橫塘。因其傍依古石頭城南京,故又稱“石城湖”。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家窮遠嫁江東富戶盧家,移居南京石城湖濱。莫愁端莊賢惠,聰穎孝順,助人為樂,仁慈善良……後人為紀念她,乃將石城湖改名“莫愁湖”。
明十三陵的由來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南麓,方圓40平方公裏的小盆地上。距北京城區50公裏。明十三陵是明代13個皇帝陵寢的總稱。陵區的東、西、北三麵環山,中間為盆地。在廣闊的盆地上,埋葬著明代13個皇帝、23位皇後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等。
整個陵區周圍原來建有圍牆,設有大小宮門兩座和十個關口;各關口都設置敵樓。13個皇帝的陵寢,建築風格、整體布局基本相同,均為前方後圓,隻有麵積大小、築飾繁簡略有差異。13個陵寢中,建築最為雄偉的是長陵,結構最為精美的是永陵,規模最小的是思陵。陵區南北長達7公裏的中軸線上,建有宏闊壯觀的神路。
漢城的由來
韓國曆史上的高句麗朝約於公元前18年前後,第一次在今天的漢城一帶修了座都城,名“慰禮城”(意為“我們的城”)。後來,高句麗遷都他處,遂將此城改名為“漢城”。漢城的“漢”,也是韓國語固有詞“HAN”的記音字。由於當時中國的漢朝對韓國的影響較大,故記這個“HAN”音時,沒有用“韓”而是用了“漢”。漢城即為“大城”的意思,這與當時該城的規模較大有關。由於此城在封建社會做首都的時間最長,所以,人們習慣以“SEOUL”(“京師”、“京城”之意)相稱,至今未改。而中國人舊稱不改,時至今日仍然沿用著“漢城”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