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70年後,才又繼續施工。為防止傾斜盡量設法將塔的重心轉移。但由於塔身底部三層傾斜已成事實,故全塔建成後,塔頂中心還是偏離了垂直中心線2.1米,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塔身還在不斷地傾斜。因此,挽救斜塔成為建築中的一項重要課題。為此,意大利政府投入了巨額經費,各國的建築師們也提出了許多方案。
獅身人麵雕像的由來
埃及金字塔旁,有高20米、長57米的獅身人麵雕像,它是古代埃及的奇觀。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獅身人麵像是能工巧匠用一塊天然大岩石鑿成的。後來埃及學者通過研究否定了此說。他們認為獅身人麵像的最初雕刻者是風。被狂風刮起的飛沙走石從左右前後、四麵八方不斷地對岩石進行“鐫刻”和“加工”,天長地久便形成雕像的“毛坯”,而古埃及的雕刻匠僅僅是對風的“創作”進行了加工,使之完善而已。上述論點的根據,是考古學家在費拉菲勒綠洲發現多座酷肖獅身人麵雕像的岩石,但它們的“工藝”都十分粗劣。
國會山的由來
國會山坐落在美國華盛頓市中心。這裏原是一處海拔83英尺的高地,建築師威廉·桑頓在其上設計、修建了國會大廈,故名“國會山”。在1793年,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親自為國會大廈奠基。1800年部分建築開始投入使用。1814年,英、美第二次戰爭時,英國軍隊一度占領華盛頓,把國會大廈付之一炬。1819年重建,1861年全部工程落成。後來,又不斷進行修繕擴建,1950年才具備目前規模。
國會大廈用白砂石和大理石建成,長751英尺,寬350英尺,頂尖離地麵有135英尺。中心部分是大圓頂結構,上麵豎有一座高19.5英尺的青銅“自由雕像”,為華盛頓最引人注目的標誌。
白金漢宮的由來
白金漢宮位於倫敦聖詹姆斯公園以西,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及其丈夫菲力普親王居住的地方。白金漢宮係英國白金漢公爵於1703年所建,因而得名。此宮建築富麗堂皇,外部裝飾精致華美。1761年英王喬治三世以2.1萬英鎊的巨資買下這座宮殿式建築。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繼位後,這裏正式成為王宮。
白宮的由來
白宮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北麵的賓夕法尼亞大街,包括建築和園林在內,占地18英畝,主樓是幢三層的白色樓房。白宮是由建築師詹姆士·賀朋設計的。據說賀朋受了一座愛爾蘭宮殿的影響,把白宮也設計成類似宮殿的建築。這項建築工程在1792年開始動工。
1800年,第二屆總統約翰·亞當斯夫婦啟用。1814年,這座建築不幸失火。火災之後,為了消除火燒的痕跡,整個建築被塗成白色。1901年,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給這座建築命名“White House”,意即“白色的房屋”。後人根據這幢樓的顏色,稱它為“白宮”。由於白宮是美國總統辦公室及府邸所在地,同時又是美國政府的行政中心,所以後來人們通常用白宮來指代美國政府。
閱兵式的由來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羅馬等國就有閱兵的記載。18世紀以後,西歐各國廣泛普及了閱兵活動。閱兵在我國更是源遠流長。相傳4000多年前,我國北方的華夏部落首領夏禹,曾在安徽境內的塗山,與南方各部落首領會盟。會上,眾多士兵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邊歌邊舞,以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在我國春秋時期,也有“觀兵以威諸侯”的記載。
現代的閱兵通常是在國家重大節日或大型軍事演習中進行,一般分為閱兵式和分列式。閱兵式是指首長或貴賓在閱兵指揮員的陪同下,乘車、騎馬或步行,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分列式是指受閱部隊從檢閱台前通過,接受首長或貴賓的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