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16日,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在美國的麻薩諸塞州發射成功,激起人們對航天技術的興趣。第二年,航天科技的愛好者們會聚德國,成立了“太空航行協會”。還出版了《宇宙飛船》雜誌,在雜誌的創刊號上,畫有一環繞地球運行的宇宙飛船,並題名“一小時半繞地球一周”。34年後,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飛船“東方1號”由蘇聯發射成功。德國的烏發電影公司拍攝了描寫太空旅行的科幻片——《月球少女》。該片導演弗裏茲·朗格在火箭發射的鏡頭中設計了“……3、2、1、發射!”的倒數發射程序。這一程序引起火箭專家們的興趣,他們認為該程序十分科學。它簡單明了,清楚準確,突出地表示了火箭發射的準備時間逐漸減少,使人們思想集中,產生準備時間即將完畢、發射就要開始的緊迫感。此後,倒數計時發射程序就被普遍采用了。
火箭的由來
中國早在公元12世紀,就產生了噴氣推進火箭。中國古代的火箭雖然結構簡單,但製造工藝已十分講究,解決了火箭的安全貯存、運輸、防潮等問題,同時避免炸傷自己人。另外,中國古代的火箭已具備現代火箭的基本結構,即箭頭、箭體(箭杆)、動力係統(火藥筒及引線)和控製係統(羽尾),有些火箭還有了現代反推火箭、飛航式火箭和二級火箭的影子。
作為兵器的古代火箭,在宋、元、明代有過幾百年的輝煌曆史。有一種叫“一窩蜂”的軍用火箭,是在木製的桶狀發射器裏,安放32支綁有火藥筒的箭矢,火藥筒由總藥線連在一起。作戰時,將它埋在地下,點燃總藥線,箭矢就會如蜂群一樣飛出來,殺傷敵人。中國還擁有人類最早利用火箭進行的飛行壯舉。美國學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與噴氣》一書中記述說:“約當14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名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在椅子上,兩手各持一大風箏。然後讓他的仆人同時點燃47枚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
1959年,科學家們將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密碼的由來
密碼最早產生於希臘。公元前404年,斯巴達國(今希臘)北路軍司令萊山得在征服雅典之後,本國的信使趕到,獻上了一條皮帶,上麵有文字,通報了敵將斷其歸路的企圖。萊山得當機立斷,率師輕裝脫離了險境。到了4世紀,希臘出現了隱蔽書信內容的初級密碼。8世紀古羅馬教徒為傳播新教,創造了“聖經密碼”。中世紀末葉,西班牙的平民百姓與貴族階級的青年男女之間,為了衝破封建製度對自由戀愛的束縛,不得不采取種種秘密通信的形式,從而導致了各種原始密碼的產生。
1200年,羅馬教皇政府和意大利世俗政府開始有係統地使用密碼術。至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相互鬥爭的需要,出現了無線電密碼通信。
“入伍”一詞的由來
參軍叫入伍,與我國古代軍階編製有關。據《周禮》載:我國古代軍隊裏“五人為伍,五伍為倆,五倆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從西周時代起,軍隊就是按伍、倆、卒、旅、師、軍編製的。那時,社會基層單位叫“比”,一個村莊、一個部落住在一起,五戶為一比。當兵時,五戶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組成一個伍,不管幹什麼,五人總是在一起。曆代軍隊編製雖然不斷變化,但“伍”的叫法卻一直流傳至今。近代的班、排、連代替了古老的伍、倆、卒,人們仍習慣把參軍叫做“入伍”。“伍”字在部隊廣為使用,如“隊伍”、“入伍”、“退伍”等等。
軍禮的由來
軍禮最早開始於英國。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英國政府為凱旋的將士們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祝捷大會,在大會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親自為有功的將士頒發獎品。當時,為了維護女王的尊嚴,特定將士們領獎時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平視女王。這種動作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各國軍隊的軍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