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1 / 2)

在晏衡上秘折後衛嫤就知道,慶隆帝定會再派人前來。江南不比西北,這裏藏龍臥虎,一般人來還真鎮不住,所以他能派來的隻能是可以明確代表聖意的人。

本來與慶隆帝同輩的親王是最佳人選,出身皇室且輩分足夠高,隨便抬出一尊就足以應對任何魑魅魍魎。奈何先帝末年奪嫡之事異常慘烈,本來人丁興旺的皇室死的死、傷的傷,沒死沒傷的也大都在新帝繼位後以各種理由打壓下去。人一抑鬱就死得早,慶隆帝兄弟兩隻巴掌數都數不完,但活到現在的隻剩小貓兩三隻,而且還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病貓。

沒有輩分高的親王,那隻能退而求其次選這一輩的幾位皇子。

慶隆帝兒子不算少,活到成年封王建府的就有五位。分別是皇長子武王、皇次子先太子,皇三子成年後沒熬過天花去了,再往下就是不起眼的皇四子端王、皇五子平王以及賢明遠比前麵幾位兄長更盛的皇六子魏王。

廢太子已被圈禁,且是以巫蠱那樣的理由,這會慶隆帝絕不可能自打嘴巴放他出來,算來算去最有可能來的就是武王和魏王。兩人一個手握兵權,一個交好朝廷命官,江南之事既要帶兵剿匪,又要處理好關係複雜的官員,兩位皇子王爺各有所長,這趟差事交給誰都可以。

明麵上看江南之事風險很大,可有慶隆帝做後盾,隻要完成的沒那麼差,就是一趟妥妥的鍍金之旅。派誰來,就說明皇上心中器重誰。

這是衛嫤在思索許久後想出的答案。作為一手揭開西北貪腐案的人,這幾年來晏衡實在吸引了太多仇恨值。慶隆帝雖是曠世明君,但他已年過花甲,不足十年內朝廷必然會有大變故。而奪嫡呼聲最高的武王和魏王跟他們關係都算不上友善,不僅不友善,兩人身邊的黨羽肯定恨極了他們。

本來衛嫤倒沒那麼多顧忌,晏衡為官清廉造福一方,他們無愧於心就好。可隨著肚子越來越大,她不得不為即將出生的孩子考慮。這時她總算多多少少了解了衛媽媽每次塞銀票給她時的心情,為人父母者總是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孩子受苦。也許天底下有那種賣兒賣女的狠心爹娘,也有孩子多了後厚此薄彼的偏心爹娘,但她和晏衡一個受衛媽媽言傳身教,另一個則被去世的韋氏教得很好,他們絕不是那樣的人。

為了後代,即便不倒向哪一方,也要盡可能的不結仇。衛嫤相信以晏衡的本事,隻要坐在龍椅上的人跟他無仇無怨,那他肯定能安安穩穩地做官。

他們一直隱藏身份暗中查訪,一是為了方便,二也是為了賣慶隆帝派來的皇子一個人情。晏衡剛升涼州衛指揮使,以他的年紀這官職已經夠打眼了,現在將功勞讓出去,表現得平庸點也不算什麼壞事。

她這邊劇本已經想好了,可她怎麼都沒想到,慶隆帝如此不按常理出牌。

他竟然派了端王過來!

雖然來的是兩位皇子,可平王生有啞疾,注定與大位無緣,任誰都能看出此次來的兩位皇子中是以端王為主導。

“王爺不是在京城準備成親,臣婦記得欽天監將婚期定在了七月,如今已經是五月下旬。”

本來皇子大婚,從指婚到女方家準備,再到各種繁雜的流程,全套走完少說也得一兩年。可端王是另例,兩年前他已年滿弱冠,按大越普遍十三、四歲定親,十五、六歲成親的習俗,二十二歲“高齡”的他早已邁入剩男行列。好不容易終於能成親,必須得趕緊著。

好在端王有個靠譜的親娘和疼他的親爹,早在兩年前慶隆帝西巡透露出這意思後,淑妃就已經開始準備聘禮。

別的皇子攤上阿彤這麼個先祖“聲名狼藉”被流放西北的正妃,其在後宮中的母妃肯定得想方設法推了,即便推不掉也會老大不樂意。但淑妃不一樣,班家與韋家本來就是過命的交情,在她眼裏韋氏阿彤簡直是最好的兒媳婦。更難得兒子也滿意,本來就滿意的她這會更滿意到不行。準備完端王聘禮後,她甚至關心起了兒媳婦的嫁妝。

如淑妃這般知書達理之人,即便關心兒媳婦嫁妝也不會讓人有絲毫難堪。她沒有自己送太貴重的東西,也沒有出任何言語直接告訴韋家你們該準備多少東西。而是巧妙地利用班家與韋家交情恢複後的通信,說一些京城的習俗。韋家雖然也是詩禮傳家,但畢竟離開京城那麼多年,這會也拿不準京裏婚事該如何辦。見班家信裏提起這一點,韋家當即詢問起了婚嫁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