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親如一家——初識鐵軌
鐵路,與火車親如一家,對火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共同來認識一下鐵軌吧!
鐵軌,顧名思義就是鐵路軌道。它有很多簡稱,例如路軌、鐵軌、軌道等。主要用於鐵路之上,行駛在鐵軌上的火車借助於轉轍器行駛,無需轉向就能夠運行。通常情況下,軌道由兩條平衡的鋼軌組成。鋼軌固定放在軌枕上,而路碴位於軌枕之下。
鋼製路軌,與其他路軌比起來,能夠承受更多的重物。軌枕,也稱為枕木或路枕。其主要功能是將鋼軌的重量分散開來,能夠使路軌保持固定,從而維持路軌的軌距。
通常情況下,軌道底部的路碴是由石礫鋪成的。路碴也被稱為道碴、碎石或道床,主要用來為軌道提供彈性及排水功能。除此之外,鐵軌同樣能夠鋪在混凝土築成的基座上(在橋上就相當常見),然而也能夠嵌在混凝土裏。
早期,路軌使用的是很薄的鐵片釘在木製的路軌上製成板式鐵軌。不過,即使這種路軌的建造成本較低,但由於這種路軌的承重很低,如果從長遠的利益來考慮,並不合理。
後來,路軌開始改用鐵軌。經過幾十年,對路軌進行不斷改進,使用的物料由鐵變成了鋼,而鋼的質素也有相當大的提高。由於鐵路上使用的鋼軌必須具有相當強的承受壓力,因此對質素的要求極高。對於鐵路鋼軌而言,對鋼的要求要比其他的應用要高得多。同樣出現一個小漏洞,在建築物使用的鋼筋內出現問題的概率極低;而對於鐵路鋼軌來說,極有可能隨時導致路軌斷裂,甚至於引起列車出軌。不僅如此,鋼軌價格較高,在鐵路成本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現如今,我們使用的鋼軌切麵大多成“工”形,而且一共分為三部分:與車輪接觸的軌頭、中間的軌腰以及位於底部的軌底。如果路線不同的話,對鋼軌強度、穩定性以及耐磨性的要求,也就不盡相同。所以,鋼軌的規格各有差異。如果要知道一條路線上,選擇哪一種規格的鐵軌,首先需要考慮到兩個問題:經濟與技術。
此外,鋼軌的種類及強度通常用千克/米來表示。每一米承受重量越大的鋼軌,所能承受的重物也就越大。
在歐洲,現在鐵路常見的鋼軌重量共有三種:40千克/米,50千克/米,60千克/米。在我國,最為常見的也有三種:50千克/米,60千克/米,75千克/米。
對於一些主要線路而言,使用最多的鋼軌是60千克/米或75千克/米。在較為發達的國家,使用的鋼軌更重,例如美國有些運煤線路承重高達77千克/米。
2.鐵軌的發展曆程
在古代,人們往往用堅硬的石頭鋪路,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車輪和路麵越堅硬,車輪運動起來就越省力。
古羅馬和希臘的城市街道,大多數是用堅硬的石塊鋪成的。人們也因此受到影響,他們認為,車輛經過的路麵並不需要全部鋪上石頭,隻需要在車輪經過的地方鋪上即可。後來,也就形成了軌道的雛形。
事實上,出現最早的軌道與現代的軌道是不同的,而是凹下去的。在農村居住的人可能會發現,大雨過後,車輛沿著車轍行走會比較輕鬆。於是,古希臘人便在石鋪的街麵上鑿出錯車道來。與此同時,如果是今天的話,行駛在上麵的馬車應該被命名為“有軌馬車”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采用硬木來架設軌道了。不僅如此,還將馬車的車輪做成凹形。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更好地嵌在木軌上,還能夠避免越軌。這一發明,在交通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樣的話,不僅可以輕鬆地在木輪上行駛,而且特殊加工過的車輪能使車輛運行更加安全。
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謀求富強這一新政策的影響下,英國便於16世紀從德國引入運礦的石軌。1660年,英國紐卡司安裏礦山才發現當時的軌道極易磨損。隨後,人們便開始建造鐵軌了。由此,出現了世界第一條鐵路——斯托克頓—達林頓鐵路,是英國於1825年修築的。
1825年9月27日,該鐵路正式通車營業。與此同時,還舉行了盛大的表演會。喬治·斯蒂芬森於當天上午9點,駕駛著他的“動力”號列車從息來敦站出發,鐵路兩旁人山人海,一片歡呼聲。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年輕力壯的年輕人一直跟著火車奔跑,更有甚者騎馬沿路追隨。雖然初次運行途中發生了脫軌,但修複後並無大礙,人們激動的心情也並沒有受到影響。機車平均時速大約為13千米,最高時速達到了20~24千米。
此後,1825年便成為世界上第一條鐵路誕生的時間。
3.科學和智慧的姻緣——鐵軌的接合技術
鐵路建成之後,自然能夠一直為人們所使用。不過,再堅硬的鐵軌也有年久失修的時候,鋼軌的連接通常分為以下三種:
(1)接合魚尾板
事實上,將鋼軌連接成軌道,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種最為傳統,把一截長大約為20米的鋼軌固定在軌枕上,鋼軌之間自然會有接頭(也稱接縫)。對於英國而言,接頭出現在兩條路軌相同的地方,而美國則與其相反,出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接頭使用魚尾板接合,鋼板長約60厘米,兩端有四或六口鋼栓,主要用來扣在鋼軌上的小洞。一般情況下,鋼軌之間的間隙是特意留下來的,寬大約為6毫米,人們稱之為伸縮接縫。魚尾板上鋼栓穿過的小洞為橢圓形,此種設計是為了鋼軌在炎熱的天氣能夠有足夠膨脹的空間。對於鋼軌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間隙的話,每當溫度增加或減少1度,鋼軌所承受的壓力或拉力為1.6噸。如果一個地區每年的溫差為30度,那麼鋼軌就需要承受高達五十噸的力。這樣一來,鋼軌就有可能扭曲變形,影響列車的安全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可以解決鋼軌熱脹冷縮的問題,但是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列車駛過路軌上的小接縫時便會產生“哢噠、哢噠”的聲音。高速列車行駛在這種有接縫的路軌上,乘客就會產生行車不平穩的感覺。魚尾板在缺乏現代化投資的路線上最為常見,大部分的美國鐵路線差不多都是這一類,而且很多地方使用的還是木製的枕軌(也稱枕木),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的鐵路速度較慢,木材價格低廉。
(2)持續焊接
持續焊接軌道,是一種較新的連接鋼軌方法,也有人稱之為無縫軌道或長焊軌。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把長為上千米的鋼軌用焊接的方式接成一條連續的鋼軌。這樣一來,也就不存在接縫了,路軌的強度更大了,需要維修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了,更利於車輛的行駛。與用魚尾板焊接比起來,此焊接法的成本較高。
為了更好地解決無縫軌道由於冷縮熱漲引起的問題,鋼軌隻好被緊緊地固定在線路之上,它們的自由伸縮也就受到了約束。通常情況下,混凝土製成的軌枕,將鋼軌用堅固的扣件扣上,再在下方配上足夠的道碴。工作人員在更換或鋪設鋼軌時,鋼軌會先被拉長,使它們膨脹,最後就鎖定在軌枕上。這樣一來,如果以後溫度增高,路軌也不會膨脹太多。對於鎖定軌道來說,溫度是相當重要的。每段軌道通常都會以當地最高及最低溫度為參考,然後算出適宜的溫度。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溫度一旦超過最初的預算,(例如出現曆史性的炎夏或寒冬),無縫軌道就極有可能出現彎曲或斷裂的現象。
不僅如此,如果有需要的話,使用持續焊接的軌道,仍然可以在需要的地方用到接頭。但這些接頭接合角度大多數都是傾斜的。這樣一來,有利於減少車輪經過時產生的震動及噪音,不過鋼軌仍然會有膨脹的空間。此類接頭,被人們稱之為調節道岔。
(3)維修
進行維修工作,對於鐵路軌道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維持良好的運作狀態。然而,路軌維修工作極為繁重,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完成。近年來,由於科技的發展,維修時會用到大量機器。一般情況下,鐵路軌道主要保養維修工作有:打磨鋼軌,改善鋼軌的平麵及縱麵,更換部分或全部鋼軌,更換軌枕,搗固、清理、更換及補充道碴等。在路線繁忙時,列車間距通常都很短,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鐵路營運者以自動化的工程列車進行部分維護工作,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
鐵軌能夠一直為人類服務,完全得利於這些接合以及維修技術,如此看來,鐵軌的接合與維修,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鋼鐵曆史——世界鐵路發展史
曆史上中外聞名的“光榮革命”,想必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實際上世界鐵路的發展史就起源於這一次事件。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發動了“光榮革命”,自此,便誕生了資本主義製度。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手工業分工日漸精密,各個生產過程越來越簡單,甚至於機器能夠取代部分手工勞動,使手工技術越來越趨於專門化,這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紡織業——工業革命由此開始。後來,隨著紡織業的發展,大機器生產逐步取得了主導地位。這樣一來,蒸汽機便應運而生了。後來,利用蒸汽機的原理研製出能夠在公路上行駛的蒸汽車(也就是後來的汽車)。數十年後,運行在軌道上的蒸汽火車頭便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