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關於火車知識的幾個為什麼(1 / 2)

1.為什麼火車站軌道與站台都會構成緩坡?

要想知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就得從能量的角度對其進行考慮。

物體運動時,都會產生一定的動能。當一個物體被高高舉起時,就會產生一定的重力勢能。這兩個能量,是可以進行相互轉化的。我們就拿一個石塊來說,向上拋這一石塊,上升時速度會越來越慢,這是因為石塊的動能轉化為勢能,然後儲存起來了;而在石塊開始下降時,重力勢能就開始轉化為動能了,石塊的運動下降速度,越來越快。

同樣的道理,火車在進站時,將部分動能轉化成為重力勢能,這樣一來,因刹車損耗的機械能也就大減小了;列車出站時,就能夠將儲存的勢能轉化為動能。不僅如此,這樣做的話,還可以節省很多能量。

2.火車為什麼先退後進?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現,火車開動時總是先向後倒退,再朝前行駛,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是由於火車各節車廂之間的掛鉤,通常都拉得很緊,如果想要開動,牽引力首先必須克服整列火車與鐵軌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對於一列很重的火車而言,最大靜摩擦力也相對較大,因此重量大的火車啟動相對較難。

如果司機先倒車的話,車廂之間的掛鉤就會變得較鬆弛。火車開動時,車廂就會逐節啟動。第一節車廂被啟動時,便需要克服第一節車廂的最大靜摩擦力,需要的牽引力也較小;第二節車廂被啟動時,需要克服第二節車廂的最大靜摩擦力以及第一節車廂的滾動摩擦力,由於靜摩擦係數大於滾動摩擦係數,換言之滾動摩擦力小於最大靜摩擦力,第二節車廂所需要的牽引力小於同時啟動兩節車廂的最大靜摩擦力。同樣的道理,當最後一節車廂被啟動時,隻需克服最後一節車廂的最大靜摩擦力和前麵車廂的滾動摩擦力,這樣一來,所需要的牽引力便比整列火車的最大靜摩擦力要小。先向後倒退再向前行駛,火車開出較為容易。

因此,火車啟動時,總是先向後退,再向前行駛。

3.鐵軌下麵為什麼會有很多小石頭?

我們往往會看到鐵軌之下鋪有很多小石子,通常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通常情況下,兩軌之間的寬度隻有1.2米左右,由於火車的重量非常大,盡管下麵鋪設了一排排的枕木,但是仍然起不到太多的作用,而這些石子就能夠起到加寬路基的作用,有了小石子,地層就不容易下陷或者出現鐵路扭曲的現象。

其二,比起路麵來,小石子要堅硬得多,而且其內部有很多孔隙,如果將地基打成水泥的,由於鋼材和水泥熱脹冷縮係數有所不同,因此受到損壞。對於小石子而言,其內部能夠發生相對運動,這樣的話,就能夠對熱脹冷縮造成的變形,起到緩衝的作用。

因此我們看的鐵路,都在鐵軌下麵鋪有很多小石子。

4.為什麼鐵軌接縫處有空隙?

為什麼鐵軌的接縫處會留有空隙?這是由於在不同的季節,鐵軌會因氣溫的升高和降低而出現熱脹冷縮的現象。夏天,氣溫相對要高,鐵軌會發生熱膨脹,從而變長,如果不在其接縫處留有一定的空隙,一旦鐵軌變形,火車就不能繼續行駛了。在接縫處留出一些空隙,是為鐵軌留有一定的伸縮餘地,這樣的話,即使在夏天,也不會因為熱膨脹變長而向上拱起,火車就能夠安全地行駛通過。

5.為什麼火車開遠後,聲音會變得低沉?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聲音,高低各不相同,我們就說它們的音調不一樣。對於音調高的聲音而言,其振動頻率相對較高,例如吹口哨的聲音,音調較高,人們聽上去就會覺得聲音比較尖銳;而對於音調較低的聲音而言,振動的頻率相對較低,例如打鼓的聲音,音調就低,聽起來較沉悶。

雖然火車汽笛聲的音調是固定的,但細心的人總會發現,當火車駛過身邊時,音調要高一些,聽上去要尖一些;當火車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時候,音調要低一些,聽上去就變得較沉悶。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最主要的原因,是聲源和觀察者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對於汽笛聲來說,其本身就帶有一定的頻率,而且聲波中“疏”、“密”的排列距離是一定的,當火車開到你身邊時,空氣中聲波的“疏”和“密”,便會被壓得更緊,“疏”和“密”之間的間隔,也就更小了。如此看來,聲音的振動頻率,對於觀察者而言,更快了,音調更高了,聲音聽上去就比較尖;當火車越走越遠時,空氣中聲波的“疏”和“密”,便因此拉開了,“疏”和“密”的間隔,也就變得更大了,由此看來,聲音的振動頻率,對於觀察者而言,就是減慢了,音調也相對變低了,聲音聽上去也就更低沉了。

由此可知,火車的速度越大,音調的變化也越大。整天在鐵路工作的鐵路工人,對這方麵特別了解,因此他們常常能從汽笛音調的高低變化,來推算出火車行駛的速度快慢以及行駛的方向。

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當波源與觀察者存在相對運動的時候,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和波源發出的頻率不同的現象,被稱為多普勒效應。其中的汽笛音調的變化,是多普勒效應的典型例子。不僅如此,多普勒效應,還可應用在天文學上,根據這一效應,可以準確地計算出天體相對於地球運動的速度。眾所周知的人造衛星的運動速度,同樣也是利用多普勒效應測定而來的。此外,我們人體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也常常會利用多普勒效應來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