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阿格·玻爾在哥本哈根大學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原子核的轉動態”。原子核能不能轉動?這個問題是核物理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早些時候就有人關注這個問題。1912年發現了分子的轉動,原子卻不存在集體轉動的量子體係。從原子核的激發譜似乎可以看出有轉動譜的跡象,但在理解這些激發譜上卻有兩方麵的困難,其一,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會轉動?其二,原子核的轉動是不是和分子的轉動一樣,都是剛體的轉動?
拉比領導的核矩測量工作對原子核理論研究有很大的影響。核矩的主要內容是核磁矩和核電四極矩。核磁矩的實驗數據表明,核磁矩隨中子數和質子數的變化規律與單粒子運動有關,在這方麵殼層模型是基本適用的。但也有不少核素,測量結果偏離殼層模型的預言甚遠。核電四極矩的測量結果與殼層模型的差異更是普遍存在,有時偏差大到幾十倍。
阿格·玻爾認為,既要看到原子核體係與原子體係的差異,又要看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例如,它們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要用統一的觀點看待原子核的單粒子運動和集體運動。原子核和分子不同,它不是剛體,很多核存在形變,而形變和核的殼層結構有密切關係。個別核子的束縛與核的形狀有關。形變核會產生轉動,這種轉動也是核的集體運動中的一種。
阿格·玻爾根據核矩的測量結果判定,有些核現象顯示出單粒子運動的特性,而另一些核現象則顯示出集體運動的特性。殼層模型應該作出修正,才能解釋後來從核磁矩測量得來的數據。應該把殼層模型的球形勢改為形變勢場,原子核既有轉動,也有振動。
與此同時,哥倫比亞的雷恩沃特也指出,單個粒子在各向異性場中的運動會導致非球形的平衡態,核的整體形變是產生核電四極矩的主要原因。
雷恩沃特1917年12月9日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康斯爾。他的大學階段是在加州理工學院渡過的。C.D.安德森是他的物理老師。1939年雷恩沃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當教學助理,同時讀物理係的研究生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參加曼哈頓計劃,主要從事脈衝中子能譜工作。1946年獲博士學位。以後參與建設哥倫比亞大學同步回旋加速器,並利用這一裝置研究中子共振譜和π介子散射的角分布。1949年雷恩沃特參加一個科學討論會,在會上聽到湯斯描述了核電四極矩的實驗情況,結果與殼層模型的預言相差極大。這時雷恩沃特的心裏浮現出一種看來是簡單明顯的解釋。他想到尼爾斯·玻爾和惠勒關於核裂變的論點,他們在一篇論文中曾經證明,如果能量合適,原子核也可能會畸變成橢球形。於是,雷恩沃特在1950年4月提交了一篇短文,論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考慮了內核(即核子的主要部分)與價核子(外圍核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指出價核子能影響內核的形狀。既然價核子在由內部核子決定的場中運動,所以這種影響是相互的。如果幾個價核子在相似的軌道中運動,這對內核的極化作用可以大至使整個核永久變形。也就是說,由於它們運動的結果,某些核子使原子核的“外壁”受到很大的離心壓力,以致使核變形。雷恩沃特對這一效應作了計算,所得結果與電荷分布的實驗數據基本相符。他這篇短文引發了阿格·玻爾和莫特森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莫特森1926年7月9日出生於美國依利諾斯州的芝加哥。中學畢業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就由美國海軍部送到普波大學受軍事訓練,並留在那裏獲得了學士學位。1947年進哈佛大學當研究生,在施溫格教授指導下做博士論文,選的題目是核物理問題。施溫格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1965年因在“量子電動力學所作對基本粒子物理學具有深遠影響的基礎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施溫格的引導下,莫特森在1950年很好地完成了博士論文工作。
隨後,莫特森得獎學金在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了三年。從1951年開始,他與阿格·玻爾密切合作,在1952~1953年聯名發表了三篇論文,比較了實驗數據和集體模型理論的計算結果,證明這個理論與實驗相符得很好。
以後,莫特森繼續留在哥本哈根並成了丹麥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