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白天鵝標章
北歐白天鵝環保標章於1989年由北歐部長會議決議發起,統合北歐國家,發展出一套獨立公正的標章製度。為全球第一個跨國性的環保標章係統。是統一由廠商自願申請及具正麵鼓勵性質的產品環境標章製度,參與的國家包括挪威、瑞典、冰島及芬蘭四個國家,並組成北歐合作小組共同主管。產品規格分別由四個國家研擬,但經過其中一國的驗證後,即可通行四國。在各組成國中各有一個國家委員會負責管理各國內白天鵝環保標章的工作事宜。各國委員代表再組成白天鵝環保標章協調組織,負責決定最終產品種類與產品規格標準之製定事宜。隻要經環保標章協調組織同意,各國均可依據國內狀況進行產品環保標章規格標準的開發。
各國在產品項目的選取上,考量的因素包括產品環境衝擊、產品對環境潛在的環境改善潛力與市場的接受程度。因此,會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包括現有市場商品的種類、數量及製造國家、消費者需求與產品競爭情形等。目前陸續開放的服務業標章包括旅館/餐飲/照相館/幹洗店等。
環境標誌製度發展迅速,從1977年開始至今已有20多個發達國家和10多個發展中國家實施這一製度,這一數目還在不斷增加。如加拿大的“環境選擇方案”(ECP)、日本的“生態標誌製度”、北歐4國的“白天鵝製度”、奧地利的“生態標誌”、“法國的NF製度”等。
8世界環境保護日是怎麼來的?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的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汙染所帶來的問題也與日俱增。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關注的焦點。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113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討論了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會議建議聯合國大會將這次會議開幕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保護日”。
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製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同年10月聯合國大會第27屆會議接受並通過了這一建議。每年的6月5日,世界各國都開展群眾性的環境保護宣傳紀念活動,以喚起全世界人民都來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自覺采取行動參與環境保護的共同努力,同時要求各國政府和聯合國係統為推進環境保護進程作出貢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希望通過每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使人們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公平發展的積極行動者,使全人類擁有一個安全而繁榮的未來。
中國代表團積極參與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並在會上提出了經周恩來總理審定的中國政府關於環境保護的32字方針:“全麵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同年,第2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斯德哥爾摩會議的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並確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要求聯合國機構和世界各國政府、團體在每年6月5日前後舉行保護環境、反對公害的各類活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在這一天發表有關世界環境狀況的年度報告。
曆屆“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如下:
1974隻有一個地球
1975人類居住
1976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為了兒童——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新的十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汙染
1982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十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沙漠化
1985青年、人口、環境
1986環境與和平
1987環境與居住
1988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警惕,全球變暖
1990兒童與環境
1991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隻有一個地球——一起關心,共同分享
1993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一個地球一個家園
1995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