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環保科普篇(6)(2 / 3)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5℃,兩極地區可能升高10℃,氣候將明顯變暖。氣溫升高,將導致某些地區雨量增加,某些地區出現幹旱,颶風力量增強,出現頻率也將提高,自然災害加劇。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氣溫升高,將使兩極地區冰川融化,海平麵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窪地區將麵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區曾發生持續6年的幹旱。由於缺少糧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殺,饑餓致死者超過150萬人。

這是“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須有效地控製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製人口增長,科學使用燃料,加強植樹造林,綠化大地,防止溫室效應給全球帶來的巨大災難。

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目前正在推進製訂國際氣候變化公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溫室效應的影響

受到溫室效應和周期性潮漲的雙重影響,西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大部分地方,即將被海水淹沒,包括首都的機場及部分住宅和辦公室。

由於溫室效應會導致南北極冰雪融化,水平線上升,直接威脅圖瓦盧,所以該國在國際環保會議上一向十分敢言。前總理佩魯曾聲稱圖瓦盧是“地球暖化的第一個受害者”。

溫室效應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脅人類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出警告,由於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類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約錫拉丘茲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家雜誌》中指出,早前他們發現一種植物病毒TOMV,由於該病毒在大氣中廣泛擴散,推斷在北極冰層也有其蹤跡。於是研究員從格陵蘭抽取4塊年齡由500至14萬年的冰塊,結果在冰層中發現TOMV病毒。研究員指該病毒表層被堅固的蛋白質包圍,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這項新發現令研究員相信,一係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塊深處,目前人類對這些原始病毒沒有抵抗能力,當全球氣溫上升令冰層溶化時,這些埋藏在冰層千年或更長的病毒便可能會複活,形成疫症。科學家表示,雖然他們不知道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適應地麵環境的機會,但肯定不能抹殺病毒卷土重來的可能性。

19什麼是碳排放?

碳排放計算器進入百姓生活碳排放是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或簡稱。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詞作為代表。雖然並不準確,但作為讓民眾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簡單地將“碳排放”理解為“二氧化碳排放”。多數科學家和政府承認溫室氣體已經並將繼續為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所以“(控製)碳排放”、“碳中和”這樣的術語就成為容易被大多數人所理解、接受、並采取行動的文化基礎。我們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而如何通過有節製的生活,例如少用空調和暖氣、少開車、少坐飛機等等,以及如何通過節能減排的技術來減少工廠和企業的碳排放量,成為本世紀初最重要的環保話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