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初步建立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為使機械工業能夠從仿造向自行設計的方向發展和提高產品及工藝的科學研究水平,建立了機械科學研究院、電器科學研究院、工具研究院、工藝研究院以及農業機械研究所、北京機床研究所、通用機械研究所、上海汽輪機鍋爐研究所、上海內燃機研究所等。此外,主要企業還建立了設計、工藝、計量等技術科室。為了培養人才,除充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外,1954年6月決定建立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後改為吉林工業大學)、上海造船學院;並根據生產第一線的急需創辦了大批中等專業學校。
由於機械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設備自給率達到了62%,前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所需的設備由國內供應的比重,按重量計為52%,按金額計為46%。
(二)建立比較完整的機械工業(1958~1965年)
這一時期國家轉入全麵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盡管這一時期有過“大躍進”的失誤,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機械工業建成68個大、中型項目和一大批小型企業;工業布局有了顯著變化;1965年和1957年相比,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值計算增長3倍,工業產值增長18倍;機床、汽車、發電設備、重型設備、石油化工設備、內燃機等主要設備的產量都有巨大增長;技術水平顯著提高,開始從製造單機發展到提供成套設備,製造出氮肥、煉油、發電等一批大中型成套設備;部分產品已開始自行設計,如自行設計了像雲峰10萬千瓦水電機組這樣的重大設備,中小型電動機和變壓器完成了第二代新係列產品的設計和試製。
1958~1960年期間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成倍增長,迫切需要大量的機械設備,給機械工業帶來巨大的壓力。為了適應這種形勢,各省(自治區)市、各部門都開始大量製造機械設備。在三年中,機械工業生產以年平均854%的超高速度增長。技術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機械工業各部門都試製出一批重大新產品,還自行設計製造出12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新安江電站72500千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135係列柴油機等關鍵品種。由於國民經濟管理方麵的失誤,在機械工業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一是沒有處理好數量與質量、品種的關係,重數量而輕質量,產量的增長主要靠群眾運動,因而生產的多數是粗製濫造的產品。二是沒有處理好地區布局與專業化協作的關係,各地大辦機械工業,布局雖然展開了,但生產點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省市之間、部門之間,也是自成體係,自給自足,不合理的重複建設、重複生產非常嚴重。三是基本建設規模超過了國家的財力和物力的限度,很多項目半途停建、緩建,浪費很大。
1960年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強調調整企業,壓縮基建規模;提出質量第一,品種第一,規格第一。1961~1965年,機械工業重點進行了調整企業、發展品種和發展專業協作等項工作。
1.調整企業
機械工業通過調整企業加強短線產品生產能力,同時整頓企業管理和壓縮基本建設規模。1961年開始,對生產條件太差、任務嚴重不足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同時,采取措施加強短線產品的生產能力,如對支援農業的產品、原子能設備、石油設備、儀器儀表和精密機床等,充實了力量。根據中共中央頒發的《工業企業70條》的要求,大力整頓企業管理,產品質量和企業經濟效果顯著提高、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都達到了較好水平。機械工業的基本建設規模大大壓縮,到1962年停建、緩建項目比重達五分之四。集中力量保證了製造氮肥、石油、軍工設備等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