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的發展(1)(3 / 3)

2.發展品種

貫徹品種第一、規格第一、質量第一,成龍配套的方針。加強科研技術力量,充實了科學研究機構,並在部分重點企業中建立了行業研究所。機械工業高等院校的師資和教學條件得到改善。這一時期試製出一批重大成套設備和關鍵產品。比較突出的有:①氮肥設備有年產25萬噸合成氨設備、年產5萬噸合成氨和11萬噸尿素的成套設備。②金屬切削機床,至1965年底已能製造7大類41種精密機床,其中坐標鏜床、螺紋磨床、齒輪磨床3類已開始成批生產。③冶金工業急需的9套大型設備,即30000噸壓力模鍛水壓機、12500噸臥式擠壓水壓機、輥寬2800毫米鋁板熱軋機、輥寬2800毫米鋁板冷軋機、直徑80~200毫米鋼管軋機、輥寬2300毫米薄板冷軋機、輥寬700毫米二十輥帶鋼冷軋機、1000噸油壓機、直徑2~80毫米鋼管軋機等,這些設備1961年5月經國家批準製造,在研製過程中采取了研究、試驗、設計、製造、檢驗、安裝、使用“七事一貫製”的原則,1971年安裝調試完畢投入生產。④成套煉油設備,1961年完成年處理100萬噸原油煉油廠的各種裝置的定型設計,並進行試製。1963~1973年建成的100套主要煉油裝置中,按定型設計建設的占70%以上。⑤原子能設備,1964~1965年研製出第一套原子能反應堆、核原料加工設備和核物理試驗設備。試製的重大產品還有10萬千瓦成套火電及水電設備、黃河牌8噸載重汽車、車輪輪箍軋機、百萬分之一克一級標準天平、3萬倍電子顯微鏡。

3.發展專業協作

試辦托拉斯,在京、津、滬、沈等機械工業集中的城市,進行專業化協作試點。按經濟合理原則,試行用經濟辦法管理企業,組織公司,實行統一規則、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對一些大型全能廠,按專業化原則進行改組。

至1965年,機械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普遍超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水平。產品品種增加、質量和成套水平都有較大的提高。機械工業已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部門。1965年與1957年對比,產值增長183.6%,年平均增長13.9%,主要產品產量也有較大的增長。

(三)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6年)

這一時期的“文化革命”給機械工業造成巨大損失。工業管理方麵,調整時期重新建立的秩序受到衝擊,使用部門紛紛發展自已的製造力量,機械工業不合理的重複生產、重複建設的情況越發嚴重;在企業管理方麵,調整時期建立的規章製度,基本上被廢除,造成企業管理普遍紊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在生產方麵,四分之一的骨幹企業長期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科研工作也受到嚴重挫折。因此機械工業的技術水平停滯,加大了與國外水平的差距。

盡管“文化革命”給機械工業帶來了巨大損失,但由於廣大職工的努力,機械工業的生產建設仍然取得一些成就。例如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有了很大進展。初步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包括四川、貴州、雲南在內的基本完整的西南機械工業基地。在鄂西、湘西建設了許多新的機械廠,特別是規模巨大的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建設,在華中地區形成一個新的機械工業中心。在西北建成了各有特色的漢中(機床、軸承)、關中(機床、工具、農機配件)、天水(儀表、低壓電器、農機、軸承)、銀川(儀表、機床)、西寧(機床、拖拉機及內燃機)等的新興機械工業基地。三線建設對改善機械工業戰略布局具有深遠意義,原來在沿海地區生產的關鍵產品,在三線地區都有了相應的骨幹企業進行生產。

這個時期還試製出一批重要的新產品和成套設備,包括第二汽車製造廠冷加工成套設備,年產150萬噸鋼鐵聯合企業的成套設備,年產300萬噸井下煤礦設備,250萬噸煉油廠成套設備,20~30萬千瓦水力和火力發電成套設備和33萬伏高壓輸變電設備等。

(四)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77~1985年)

“文化革命”結束後,機械工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加強了產品質量管理,擴大了服務領域,改革了管理體製,調整了企業結構,加強了科學研究工作,加速了技術引進和擴大產品出口,開展了老廠的技術改造。

1.加強產品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