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虎丘經曆了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虎丘最興盛之時,為康熙至乾隆期間。康熙帝玄燁和乾隆帝弘曆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臨虎丘,並曾駐蹕山上,有幾次從浙江回京途經蘇州還要重遊虎丘。祖孫二人先後在虎丘題寫匾額楹聯數十處,吟詩不下二十餘首。現今頭山門所懸“虎阜禪寺”豎匾,就是玄燁的手筆。為此虎丘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先後建起了萬歲樓、禦碑亭、文昌閣,以及宏偉的行宮“含暉山館”,接著又重修了大雄寶殿、千佛閣。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全麵修整,十九年(1754年)建千手觀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1773年)修塔。當時山前山後軒榭亭台逶邐參差,多達五千零八十餘間,共有勝景二百多處;白堤春泛、蓮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霽、風壑雲泉、平林遠野、石澗養鶴、書台鬆影、西溪環翠、小吳晚眺,號稱“虎丘十景”。虎丘衰落之時,為鹹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的兵火摧殘。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修成自天京(南京)揮軍東征,一路勢如破竹,迅速逼近蘇州,潰敗的清軍在城外楓橋、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帶縱火,大火延燒三晝夜。“山塘七裏繁華夢,贏得姑蘇一炬紅”(俞平伯詩)被譽為“紅塵”中一二等風流之地(紅樓夢第一回)的蘇州閶門,繁華商市及虎丘、寒山寺等勝跡,旦夕之間化為廢墟。1863年虎丘又成為太平軍蘇城保衛戰的西北前哨陣地,曾在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戰後的虎丘,殿閣樓台僅存斷壁頹垣,唯有破敗的雲岩寺塔、二山門。二仙亭和石幢兀立於荒煙蔓草中;危塔暮鴉,西風殘照,人跡罕至,荒涼不堪。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複,但因陋就簡,規模已大不如前。光緒十年(1884年),狀元洪鈞、詞人鄭文焯等集資於憨憨泉坡地依山勢創建擁翠山莊。辛亥革命後,1918年吳中名士金鬆岑、費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閣於擁翠山莊北,並於閣旁植紅綠梅數百株,成為品茗賞梅勝地。此後十餘年,又陸續修建了頭山門、石觀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閣、可中亭諸勝。但八年抗戰期間,勝跡失修,樹木被砍,又出現了荒涼景象。

新中國建立以後,虎丘勝跡才真正開始全麵修整。1953年到1963年短短十年中,維修加固了瘡痍滿目、開裂欲傾的雲岩寺塔,重修了二山門、大殿、千手觀音殿、小武當、小武軒、百步趨、十八折、擁翠山莊、申公祠、五十三參、禦碑亭、上山路、陳去病墓,重建了悟石軒、平遠堂、花雨亭、通幽軒、玉蘭山房,新建了東丘亭、放鶴亭、孫武子亭、湧泉亭、海湧橋,疏浚了劍池、第三泉、環山溪,在元末張士誠土城殘基上修築了環山路,並在保護古樹的同時,大規模綠化,植樹二萬二千多株,山前山後滿目蒼翠,盡改往昔荒蕪麵貌。1961年,雲岩寺塔以及二山門,有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不但整修和建設陷於停頓,而且受到了人為的破壞,石刻、佛像、匾額、楹聯、書畫損失嚴重。七十年代後期起,虎丘又進入了一個加快步伐恢複發展的新時期。到1989年建國四十周年時,失修、破損、無存的建築、石刻、匾聯逐步得到維修保護和複原,重建了千頃雲閣、五賢堂,新建了分翠亭、攬月榭、雲在茶香、萬家煙火等景點;1980年至1982年,新建“萬景山莊”盆景園於東山廟、隆祖塔院遺址一帶,薈萃蘇派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數千盆;1981年至1986年,對雲岩寺塔的塔基和基礎進行了加固,使這座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年以後,重修了二山門,重建了巢雲廊、平遠堂、養鶴澗、頭山門兩廊,疏通了第三泉經劍池、千人石、白蓮池到養鶴澗的古水係,並將崎嶇不平的環山石子路和山坡小徑全部改鋪成平坦的石板路。與此同時,大力載種竹、茶、樟、杉、鬆、柏、梅、桂、櫻、楓、玉蘭、銀杏、石榴、枇杷、柿、棗、桔、栗、杜鵑等。如今,西麓的紅梅、綠梅,東麓的櫻花,後山的毛竹、杜鵑、白雲茶,都已蔚然成林;人工培植的書帶草、麥冬草和長春藤等也取代了以往山坡、路旁野生的雜草。春花、夏蔭、秋果,冬翠,四時佳景清麗可人,千古名山生機盎然。

1998年,虎丘以其整潔優美的環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優良的服務,被評為十處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之一。

2002年,蘇州山市虎丘山風景區日前通過了質量管理體係和環境管理體係的國際認證。此前,風山景區已獲“全國十大文明示範風景區”和國家旅遊局確認的高等級“AAAA”景區等評定,此番通過質量管理體係和環境管理體係的國際認證,標誌著該景區百尺竿頭再上層樓,將從科學化過細管理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麵進一步優化質量刷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