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
在雲南西部,高黎貢山西麓,有一個美麗的高原盆地,這就是騰衝。騰衝有長達1408.07公裏的國境線與緬甸接壤,曆來是通往緬甸、印度、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商貿口岸。聞名於世的“史迪威公路”穿過騰衝腹地一直延伸到緬甸依洛瓦底江畔的密支那。特定的區位使有“極邊第一城”之譽的騰衝成為雲南工商業的發祥地,自宋元以來這裏就是珠寶玉石集散地,首開翡翠加工的先河。十九世紀中葉、二十世紀初這裏就商賈雲集商號林立。騰衝是全省首批命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較早,華僑眾多遍及東南亞、日本、美國、加拿大等23個國家和地區。
騰衝山川秀麗,自明代大旅行家餘霞客考察記述以來逐漸被世人視為旅遊勝地而聲譽斐然,國內唯一的火山地熱並存奇觀分布在750平方公裏範圍,60多座新生代火山雄峙蒼穹,80餘處熱泉珠濺玉,壯麗神奇的國家級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和來鳳森林公園國家級北海濕地保護區等自然景觀,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殤墓園及和順圖書館,艾思廳故居,南詔古城等人文景觀珠聯璧合。道教名山雲峰山飲譽東南亞,吸引了天下遊人。
騰衝是一塊綠色寶地。是聞名世界的大樹杜鵑王的家鄉和雲南山茶的原生地。境內薈集了2000多種高等植物和80多種珍稀有植物,豐富的森林植物群令中外專家、遊客歎為觀止。騰衝邊貿繁榮活躍,史迪威公路的重新修複,16條邊境通道相繼開通,國內外客商紛至遝來,100多個邊境商行公司如雨後春筍……1997年完成邊貿進出口總額3.3億元,在全省邊境口岸中位居第二,騰衝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傣族象腳鼓舞,拳術棍術、瓦族清戲以及皮影劇、洞經古樂、漁燈、高蹺等民族傳統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最具特色,富有魅力的要數僳僳族的刀九杆。上刀杆是僳僳族人民在刀杆節舉行的一項古老的傳統體育活動。在每年農曆二月(或三月)初七傍晚,頭纏天藍布包頭,肩挎長刀的僳僳漢子,身著藍、黃、紅、黑、綠、白彩色衣裙的僳僳婦女就從村村寨寨,四麵八方聚集到一起,圍住一片火海。熊熊燃燒的烈焰映紅了天際,火星四濺,熱烈激昂的氣氛籠罩了大地。夜幕降臨時,鋩鑼驟響,鞭炮震天,在動人心弦的呐喊聲中,隻見幾條勇猛的僳僳族漢子蹦出人群,跳進火海,在火海中跳躍、翻滾、如山鷹、似蛟龍,攪得火星飛濺……令觀者驚歎不已。“闖火海”結束後,集聚的男女便紛紛起舞,歡歌笑語通宵達旦。
翌日,一群剽悍的僳僳漢子隨著鋩鑼、鞭炮響聲,來到刀杆下赤手抓住鋼刀,赤腳踩著刀刃,依次敏捷沉穩地攀上刀杆。手腳到處寒光閃閃,令人不敢喘息半分。上至杆頂,隻見他們倒立懸空,博得陣陣掌聲。當他們從杆頂向四周擲標旗時,空中炮聲陣陣,地上人群歡樂。身著成盛裝、頸纏珠貝的阿比(小夥),阿迷(姑娘)彈著歡快的琴弦,跳起了“三弦”、“口琴”舞。他們肩並肩、臂挽臂,親呢地摟在一起,交頸共飲象征幸福、美好的“撒穀打”(即同心灑)。歡歌笑語,回蕩在檳榔江畔、回蕩在邊地騰衝的上空……
虎丘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湧山、海湧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裏的郊外。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約20公頃,山體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
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曆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湧山。“何年海湧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湧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湧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衝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湧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曆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麵,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刹近城郭,峰從海湧來。”(顧瑛)“嚐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王鏊)虎丘的人文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蘇州古城一樣曆史悠久。相傳,春秋時期,這裏就是吳王闔閭的離宮所在。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這裏。據《史記》等書記載,當時征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宋代蘇州州學教授朱長文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並說:“然觀其岩壑之勢,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闔閭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曆也表示讚同:“本來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稱金氣精。”相傳,吳國滅亡後的數百年間,越王勾踐、秦始皇、東吳孫權,曾先後來次探寶求劍,結果都一無所獲,徒勞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