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清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 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三清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境內,景區麵積229平方公裏,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景區內千峰競秀、萬壑奔流、古樹茂盛、珍禽棲息,森林覆蓋率為88%,終年雲纏霧繞,充滿仙風神韻,自古以來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譽。同時,她又是一座經曆了1600多年人文浸潤的道教名山。尤其是按後天八卦布局的三清宮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館”。美國國家公園基金會主席保羅先生慕名來到三清山後,驚歎道:“三清山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類的瑰寶”。《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推選其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國和美國地質學家一致認為她是“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岩”,並推選其為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隨著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進程的加快,三清山無與倫比的花崗岩峰林、花崗岩地質地貌、花崗岩微地貌景觀所呈現的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日益為世人所矚目,吸引著來自國內外的大量遊客,2005年的遊客量已達到76萬,旅遊經濟蓬勃發展。
三清山旅遊正尤如鑲嵌在華東大地上的一顆耀眼明珠為人們所向往。
三清山之所以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景名勝區行列,是因為三清山不僅是座地質奇山,也是座道教名山。
十四億年的地質演化和風化侵蝕,造就了三清山舉世無雙的花崗岩峰林地貌。三清山仙境般的自然景觀,得於天地造化之神奇力量。透過三清山的地質文化,感受地質演化的滄桑變幻,十四億年前的地球留下的痕跡清晰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1600多年的道教文化熏陶,給三清山留下了豐富的道教文化遺存與渾厚的人文底蘊。230多處道教宮、觀、府、殿、亭、台、坊、塔、橋、池、泉、井以及山門、華表、石像、石雕、石刻等古代建築,遍布各處的摩崖石刻,獨特的布局方式,隨處可見的道教文遺跡,不僅給了三清山“露天道教博物館”的美名,更塑造了三清山清絕塵囂的品性。仙峰福地,自然引人向往。自晉代葛洪開山結廬煉丹以來,曆代文人墨客妙筆生花,給了三清山留下了無數華美辭章,仙山增色。流傳民間的無數美麗傳說,至今難解的眾多謎團,雄渾山嶽如此多嬌,又是如此的神秘莫測。
三清山位於玉山、德興兩縣交界處。主峰玉京峰海拔1817米,因山有三峰,名為玉華、玉虛,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巔,故名。三清山南北狹長,約56平方公裏,由於長期地貌變化,形成了三清山別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飛瀑、峽穀幽雲等雄偉景觀。三清山為曆代道家修煉場所,自晉朝葛雲、葛洪來山以後,便漸為信奉道學的名家所向往。最先在三清山修建道觀的為唐朝信州太守王鑒的後裔。唐僖宗時(873~888年)王鑒奉旨撫民,到達三清山北麓,見到此山風光秀麗,景色清幽,卸任後即攜家歸隱在此。
白水台介紹
白水台距州府中甸縣城中心鎮101公裏,位於中甸縣境東南部三壩鄉白地村。由於納西東巴文化東巴文字在此創造,東巴教在此誕生,這塊土地便顯得更加聖潔。
白水台是典型的泉華地貌,主要產生於溶岩即石炭台地區,由從石炭溶洞中流出的泉水中所攜帶的碳酸鈣在常溫下沉積,凝固,結晶而成,顏色因含雜質而有所不同。
白水台由折水泉,仙人遺田、求子洞、仙人遊池,祭壇,摩崖詩,白水河瀑布,阿明洞,野炊塘等景點組成。白水台遠遠望去,猶如一道凝滯的瀑布,又似一塊玉雕的巨幅屏障,實屬大自然造化的極為罕見的奇特景觀。據有關專家測定,白水台已有20—30萬年的曆史。
白水台有“仙人遺田”的美稱。遠遠望去,似玉雕畫屏。在陽光下灩灩閃光。秋季來臨,萬山紅遍,白水台像一塊精心磨礪的美玉,白中映出五彩繽紛。在白水台左側,一泉台形似一彎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傳是仙女梳妝的地方。
白水台不僅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而且還是納西族文化的發祥地方之一。
據傳,納西族東巴教的第一聖祖丁巴什羅從西藏學習佛經回來,途經白水台,被此地美景吸引,留下來設壇傳教。白水台由此成為東巴教徒的神聖之地。
出白地村往東行不遠,可看到高達60餘米的白地瀑布。懸泉飛掛,水霧彌漫,十分壯觀。秋冬之際,水流較小,涓涓小溪,倒瀉如練,輕柔飄逸,纏綿媚人。夏季溪水如注,奔騰而下,氣浪逼人,氣勢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