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超然藝術傑作。在350平方公裏的石林自然風景區內,天公又把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長湖、月湖、飛龍瀑等景點巧妙地分布在東西南北中。這些說不盡、道不完的景點,分作山光和水色兩類來分別敘述可能會道得更明白一些。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等景點為山光景色,這類景色以天下第一奇觀——石林為代表。石林,包括大小石林,占地40公頃。一座座石頭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滾的景象。仿佛神宮般的石林,峰回路轉。昂首望空,時而疏朗,時而壓抑,一座座石峰像一根根石柱似的在爭奇,又像比美。有的石峰巍然高聳,刺破青天;有的嵯峨嶙峋;有的搖搖欲墜,令人目蕩神搖。拔地擎天的石柱下,碧水繞著一座座奇石丁冬作響,滋潤著一片綠色、一片鮮花。在迷宮般的石林中,舉目四顧,移步換景,“阿詩瑪”呼之欲出;“母子偕遊”栩栩如生;“鳳凰梳翅”惟妙惟肖。千姿百態亦幻亦真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長湖、月湖和飛龍瀑為石林風景名勝區中的水色風光。長湖靜靜地躺在青山懷抱之中,湖水潔淨透明,漣漪粼粼,湖麵小島鬱鬱蔥蔥,湖畔鳥語花香,讓人流連忘返。飛龍瀑又是另一番景象,滔滔的江水以傾雲翻雨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從88米高的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其勢如九天銀河跌落,轟鳴的聲音氣壯山河,蔚為壯觀。

地靈人傑,世界著名的敘事長詩《阿詩瑪》就出自石林彝區,所以這裏又被譽為“阿詩瑪故鄉”。居住在這裏的彝族撒尼人以勤勞堅強、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稱於世。至今仍然保持著別致的民族服飾、獨特的語言文字、原始的宗教信仰、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純樸的民風民俗,古老的文化在這進而積澱得特別深厚。“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每年的農曆六月廿四,穿著節日盛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麵八方擁向石林,歡度自己的節日。白天,石林也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群山在這裏起舞,澗水在這進而歌唱,男女老少沉浸在節日的熱烈氣氛中,整個石林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夜晚,人們舉著熊熊的火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火的光芒、火的熱情燒紅了天空,映紅了石林。

石林的氣候也像石林風光一樣奇妙。盛夏,當我國長江沿岸的人們在滾滾熱浪中尋覓一絲涼意的時候,石林的老人們還穿著一層薄薄的外衣在歌唱著廚古老的歌謠。嚴冬,當我國鬆花江岸的人們在冰天雪地中期待一縷陽光的時候,石林的姑娘們還穿著亮麗的裙子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有人曾把石林四季的氣候簡單地概括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幹濕分明、四季如春”。

石林以旖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相輝映,構成了一道神奇的風景線,成了國內外遊客向往的神秘之地。

石林的主要遊覽區,舊稱李子箐石林,麵積約12平方公裏,遊覽麵積約80.004萬平方米。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園幾個部分組成,遊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區內單體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處。

進入景區內,但見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態,爭奇競麗。有的石柱高達40—50米,乍一看,正如一首佚名的打油詩所雲:“遠看大石頭,近看石頭大。石頭果然大,果然大石頭。”但這裏的石頭與眾不同,它是一幅絕妙的畫,每天吸引著五湖四海的遊人前來駐足觀賞;它是一首優美的詩,古往今來有無數騷人墨客把它詠歎吟哦;它又是有靈性和生命的;有雙鳥渡食、孔雀梳翅、鳳凰靈儀、象踞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觀音石、將軍石、士兵俑、詩人行吟、阿詩瑪等無數像生石,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除了動物外,還有許多酷似植物,如雨後春筍、蓮花蘑菇、玉簪花等。有一處“鍾石”,能敲出許多種不同的音調。整個李子箐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藝術寶庫,任憑遊客去觀察,去發現,去自由馳騁地想象。景區內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宮仙境,遊者莫不流連忘返,讚不絕口。景區內建有獅子亭、望峰亭、石台、石凳等供人小憩。

大、小石林外圍(俗稱“外石林”)也星羅棋布地分布著迷人的風光。外石林主要指位於大小石林之外的周圍風景區。這片風景區方圓數十裏。在野嶺荒山,鮮花綠樹叢中,又有許多奇峰怪石點綴其間。這些異石個體龐大,形象生動,加上周圍環境生機勃勃,視野也較為開闊,遊覽又別有一種情趣和感受。縱觀奇柱異石,或如母子偕遊,牽衣拽裙;或像蘇武牧羊,遙望故鄉;或似觀音、八戒;或似虎豹熊羆;或似古堡、將軍,讓人浮想聯翩,興趣盎然。在比目潭附近,有一座高約10米,上粗下細的奇特的危崖石峰,人稱萬年靈芝,或稱蘑菇雲。從遠處望去,狀如原子彈爆炸後形成的蘑菇狀煙雲,十分獨特。在這許多的像生石中,民間亦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