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軍用飛機大全(7)(1 / 3)

隨著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和空戰特點的改變,今後轟炸機將向抗電子幹擾、“隱身”、提高突防能力、生存能力以及提高轟炸精度等方向發展,以B—1、B—2隱形轟炸機為代表。

“水轟—5”

“水轟—5”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用於中近海域海上偵察、巡邏警戒、搜索等任務,也可監視和攻擊水麵艦艇。1968年“水轟-5”的研製正式得到批準,1970年完成總體設計,次年總裝出第一架原型01號。1971年就以110%的設計載荷達到並超過全機靜強度破壞試驗的技術要求,並總裝成功。02號原型機於1973年12月實施首次地麵滑行,並於1975年5月在湖北荊門漳河水庫下水,開始水上試驗。1976年4月3日首次進行水上起降試飛。1986年服役,從而開始接替陳舊的“別-6”和“青-6”型水上飛機。“水轟-5”可以在海上、江河湖泊及水庫中起降,並具有超低空、大航程、全天候、大載彈量、短距起降和抗波浪性好等特性。

基本性能:機長38.9米;機高9.80米;翼展36米;起飛重量450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36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556千米/時;實用升限10250米;爬升率11.3米/秒;最大航程49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11小時53分;最大機內載油13417千克;起飛滑水距離482米;著水滑跑距離853米。

轟-6轟炸機

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製中型噴氣轟炸機轟炸機。該機1948年開始研製,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該機的各個改進型在我軍中擔任了戰術戰略轟炸、偵察、反艦、巡邏監視等多種任務,形成了一個用途廣泛的型號係列。至今該機仍是我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並且在不斷對其動力、航電及機載武器進行改進,同時在其基礎上發展了多種特種平台,預計將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轟-6轟炸機

1959年我國西安飛機製造公司開始仿製轟炸機轟炸機,後一度終止,1964年3月恢複研製。轟-6是當時中國試製的噸位最大的飛機,全機零件多,結構複雜,技術難度及工作量大。在試製過程中,西安飛機製造公司組織技術力量,補齊了蘇聯未提供的強度計算等資料,編製了新工藝和關鍵技術資料,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應用了多項新技術。該機於1968年試製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中型轟炸機的曆史,填補了航空工業的空白。

轟-6的主要作戰武器為多種普通炸彈,艙內正常載重量3000千克。

機上裝有共7門23毫米自衛機關炮,機頭1門,機身上、下、尾部炮塔各2門,由射擊瞄準雷達或光學瞄準具控製。1981年,在轟-6機上加裝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係統,深受部隊歡迎。為了提高轟-6的自衛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轟-6機加裝自衛幹擾設備的改裝。

其炸彈武器包括核彈和普通炸彈、高阻爆破炸彈等。主要作為常規轟炸力量使用,並能使用我國研製的各種空投型核武器。

轟-6原型機研製成功後,西飛進一步研製了轟-6的第一個正式型號轟-6甲。在此之前,西安飛機製造廠於1963年接收了哈爾濱飛機製造廠1959年用蘇聯散件組裝的一架轟-6(因此,實際上這是一架我國組裝的轟炸機),改裝為核航彈運載試驗機,1964年改裝完畢。1965年5月14日,中國轟炸航空兵某師李源一機組駕駛這架轟炸機(50671)飛機,首次空投原子彈爆炸成功,李源一機組為此立集體一等功,第一飛行員李源一和第一領航員於福海記個人一等功,其他四名同誌記二等功。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賀龍以及聶榮臻等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副師長李源一和領航員於福海等人。1988年5月15日,轟-6甲通過生產定型,解放軍空軍擁有了國產化的大型轟炸機,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準投產。轟-6甲執行了我國第一次氫彈試爆。

隨後在甲型的基礎上發展了轟-6乙型中程偵察機,1979年定型,裝有航丁-42型紅外相機。到1975年,轟-6丙型開始論證,1977年開始研製,1980年首飛,1983年5月完成鑒定,同年年底交付空軍。主要改動包括加裝電子幹擾、電子偵察、電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屬絲或金屬箔條,增強了轟-6的自衛能力。之後還發展了轟電-6Ⅰ/Ⅱ/Ⅲ電子幹擾機、轟電偵-6Ⅰ/Ⅱ電子偵察機等。1987年Ⅰ型機由空軍開始研製,1990年6月首飛,1992年定型。Ⅱ型機1993年開始研製,1996年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