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末,由於蘇聯軍事空運主力機型——安-12已經顯得載重量小和航程不足,蘇聯為了提高其軍事空運能力,決定研製一種類似於美國C-141重型運輸機的運輸機。第一架伊爾-76原型機於1971年3月25日在莫斯科中央機場首次試飛,同年5月27日在第29屆巴黎國際航空博覽會上公開展出。1974年由蘇聯空軍航空運輸司令部進行驗收鑒定,認為飛機達到要求。試飛持續到1975年結束,隨後投入批量生產並交付部隊和民航。到1992年初,共生產700多架,年產量在50架以上。除俄羅斯空軍和民航使用數百架伊爾-76運輸機外,還有100多架出口到世界上很多國家,如阿爾及利亞、伊朗、英國、敘利亞、印度、捷克、波蘭、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古巴和中國等。
安-225式重型運輸機安-225是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現為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研製的世界上最大的六發渦輪風扇式重型運輸機,用於在飛機外部裝運航天飛機、火箭發射器部件和其他大型貨物。1985年中期開始設計研究,1988年12月21日原型機首次飛行。1989年5月13日首次作了背負“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飛行。至今隻生產了1架飛機。
90年代末,由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以及烏克蘭Motor-Sych公司共同改裝這架飛機,以符合國際航空標準,改裝計劃耗資2000萬美元。於2001年5月試航成功。
安-225運輸機機身采用普通半硬殼式輕合金結構。最大起飛重量600噸,最大商載(內部載貨或外部載貨)250噸,最大載油量超過300噸。最大巡航速度850千米/時,航程(內部載貨200噸)4500千米,最大燃油量航程15400千米。駕駛艙內6名空勤人員。機翼中央段後底層貨艙上方為運載60~70名人員的客艙。底艙從機頭至機尾貫通,地板用鈦合金製成。貨艙長43.00米,寬6.40米,高4.40米。貨艙內可裝載16個標準集裝箱、80輛“拉達”型轎車和各種重型自動卸貨卡車,外部掛載所需要的地麵試驗設備和現場維修設備。在機翼中央翼段上方有兩根載貨用的縱梁,機背上可負載超長尺寸的貨物,如俄羅斯“能源”號航天器運載火箭和“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等。
由於安-225是在安-124基礎上加大,很多地方和安-124相似。與安-124相比加長了翼展,貨艙長度增加,取消了後部裝貨斜板/艙門,使飛機總重和載重能力都增加50%。知識點最大起飛重量指因設計或運行限製,航空器能夠起飛時所容許的最大重量。最大起飛重量是航空器的三種設計重量限製之一,其餘兩種是最大零燃油重量和最大著陸重量。
起飛時航空器必須能產生大於航空器本身重力的升力,才能使航空器離開地麵升空。由於航空器隻能產生有限的升力,因此航空器本身的總重必須受到限製,以保障能夠正常起飛離地。
在實際應用中,最大起飛重量還要受其他因素的限製,如跑道長度、大氣溫度、起飛平麵氣壓高度和越障能力等。在確定民用航空器最大審定起飛重量時需要滿足一定的適航標準,一般在國際民航組織規定的國際標準大氣條件下測定。飛行前,飛機的總重都會被計算出來,飛行員會根據總重計算飛機所需的起飛速度並確保總重在最大起飛重量以下。預警機與偵察機偵察機專門用於從空中獲取情報的軍用飛機,現代空中主要偵察工具之一。按遂行任務可分為戰略偵察機和戰術偵察機。戰略偵察機一般具有航程遠和高空、高速飛行性能,用以獲取戰略情報,多是專門設計的。戰術偵察機具有低空、高速飛行性能,用以獲取戰役戰術情報,通常用殲擊機改裝而成。
偵察機一般不攜帶武器,主要依靠其高速性能和加裝電子對抗裝備來提高其生存能力。通常裝有航空照相機、前視或側視雷達和電視、紅外線偵察設備,有的還裝有實時情報處理設備和傳遞裝置。偵察設備裝在機艙內或外掛的吊艙內。偵察機可進行目視偵察、成像偵察和電子偵察。成相偵察是偵察機實施偵察的重要方法,它包括可見光照像、紅外照相與成像、雷達成像、微波成像、電視成像等。預警機是裝有遠程預警雷達、能用於監視和警報敵方飛機或導彈活動的飛機,有“千裏眼”之稱。新型預警機除監視、警報功能外,還具備地麵指揮所的職能,形成“空中預警和指揮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