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預警機E-3的主要機載設備有雷達、敵我識別、數據處理、通信、導航與導引、數據顯示與控製6個分係統。雷達為威斯汀豪斯公司研製的AN/APY-1型S波段脈衝多普勒雷達,平板隙縫式天線裝在轉速6轉/分的天線罩內。天線罩直徑9.1米、厚度1.8米、重6.8噸,裝在後機身上4.27米的地方。天線可根據不同作戰條件把360度方位圓分成32個扇形區,選用不同的工作模態和抗幹擾措施。敵我識別器是以AN/APX-130詢問機為基礎的高方向性詢問接收式敵我識別係統,其天線在雷達天線的背麵。通信係統裝有14種高頻、甚高頻和超高頻設備,在第三批飛機上裝有三軍通用的分時數字傳輸係統。導航係統裝兩套“輪盤木馬”Ⅳ慣導係統,ANR-99奧米加導航儀,ANP-200多普勒導航儀,數據顯示與控製係統為9台多用途數據顯示與控製台,用以顯示目標與背景信息,在顯示器的下方用表格顯示目標的各種數據。顯示器還以放大32倍的倍率指揮多機作戰。數據處理係統的核心為IBM公司的CC-1中央計算機,具有存貯量大、運算速度快(每秒運算74萬次)、故障自檢和多重處理能力,最多能同時搜索、發現600個目標,並對其中200個目標進行識別和跟蹤。
E-3預警機上通常有17名工作人員,其中駕駛員4名、係統操縱人員13名。E-3能執行與地麵攔截控製中心相同的任務,實際上也是一個空中指揮所。它可直接向己方執行任務的戰鬥機發送目標的方位和高度等數據,並實施正確的引導,使己方占據有利位置。E-3在離基地1850千米處執行警戒任務的留空時間為8小時。當飛行高度為12200米時,警戒範圍為445千米。如等高中加油一次,留空時間可延長到14小時。
U-2偵察機U-2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單發動機渦噴式高空偵察機,可在21000米的高空飛行、照相、使用雷達偵察及截聽通訊。主要用於執行戰略或戰術的照相和電子偵察任務。1956年開始裝備美空軍。機長15.11米,機高3.96米,起飛重量7384千克,最大飛行速度804千米/時,最大升限2.134萬米,航程4180千米。機載設備有:8台照相偵察用的全自動照相機,能全天候工作且分辨率高,4部實施電子偵察的雷達信號接收機、無線電通信偵收機、輻射源方位測向機和電磁輻射源磁帶記錄機等。
U2於1955年試飛,1956年開始裝備部隊,主要類別A、B、C、D、R、S型。乘員1人,裝備J75-P-13B渦噴式發動機,1X7714千克推力。翼展31.39米,機長19.13,機高4.88米,最大時速692千米,巡航速度692千米/小時。爬升率25.5米/秒,實用升限21000米,最大起飛重量18597千克,作戰半徑2800千米,最大航程8000千米。繼航時間:12小時。能夠攜帶各類傳感器和照相設備,對偵察區域實施連續不斷的高空全天候區域監視。
在1960年之前,U2一直憑借高空優勢在中國和前蘇聯上空橫行。不過好景不長,1959年10月7日,解放軍剛成立不久的防空導彈部隊二營使用蘇製SAM-2低空導彈,擊落1架由台灣飛行員駕駛的美製RB-57D高空偵察機,拉開了解放軍打擊U-2的序幕。1962年9月9日,導彈二營在江西省南昌市郊區首次擊落了1架U-2,之後又於1963年11月1日,二營再次擊落1架U-2。1964年7月7日二營第三次擊落U-2。1965年1月10日,導彈一營擊落1架U-2。1967年9月8日,導彈十四營擊落1架U-2。這樣解放軍合計擊落了五架U-2,殘骸均在國內做過公開展出。當時中國地空導彈部隊隻有三個營,每個營的攔截正麵隻有幾十千米,而且主要用於保衛首都北京。麵對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僅靠3個營去抗擊到處飛躥的U-2,難度確實很大。解放軍為此設計了重點埋伏戰術,並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擊落U-2時,由於美方輕敵,解放軍沒有花什麼大力氣,但後來雙方日益激烈的鬥爭鍛煉了解放軍防空部隊。美方在U-2第一次被擊落後,很快設計了繞彎、電子幹擾、電子迷惑等戰術和設備,解放軍也不斷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和技術,繼續取得擊落U-2的戰果。
而在前蘇聯方麵,1960年6月1日蘇聯防空軍使用SAM-2導彈首次擊落了U-2飛機,飛行員鮑爾斯被俘。飛行員的被俘使蘇聯掀起了巨大的反美輿論攻勢,為此美國從此取消了U-2在蘇聯領空的偵察任務。在這次戰鬥中,蘇聯防空軍還出動了米格-19戰鬥機和剛剛出廠的蘇-9戰鬥機進行攔截,可悲的是導彈部隊後來把一架米格-19誤認為U-2,擊落了這架自己人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