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鸛屬於鸛形目鸛科鸛屬動物。鸛科遍布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有11屬17種,其中非洲和亞洲南部種類最多,我國有3屬4~5種,即鸛屬的黑鸛、白鸛和東方白鸛,鹮鸛屬的白頭鹮鸛(彩鸛),以及禿鸛屬的禿鸛。
黑鸛別名烏鸛,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約1.1米,重2~3千克。它的嘴又細又長,呈鮮紅色,有點像朱鹮的嘴。黑鸛的鼻孔很小,有點像是個小裂縫。腿很長,也是“長腿一族”的成員。它全身從頭至尾覆蓋著黑褐色的翼羽,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端的綠色、紫色或青銅色金屬光輝,尤以頭部和頸部更為明顯。嘴和眼四周以及腿和腳都是朱紅色的。胸部以下的部分都為純白色。
黑鸛
黑鸛是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涉水禽。它沒有亞種分化,廣泛分布在歐洲、亞洲以及非洲,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冬季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除了西班牙黑鸛以外,這種鳥的大多數都是遷徙鳥類。它每次遷徙都要飛行很長的距離。它們一般生活在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對繁殖、遷徙和越冬期間的生活環境要求很高,尤其要求在水質清澈見底的水域覓食。這一水域冬季不能結冰,深度不超過40厘米,而且有豐富的食物。
黑鸛覓食前先觀察情況
它們覓食的時候非常有規律,經常按照固定的路線活動,活動範圍一般為數公裏之遠。黑鸛覓食的時候非常小心翼翼,它們先在高空盤旋觀察一段時間,選好覓食地點後,再降落在水邊仔細觀察一下是否有什麼危險。如果一旦發現有危險靠近,它們就會立即飛起來。它們覓食的時候,總是在淺灘上走走停停,發現了獵物時,它們會悄悄潛行到獵物附近啄食,也有時在淺水中頻頻走動,追逐魚群,弄得水花四濺。追上獵物後,直接用它又長又細的大嘴對準目標,猛插下去,把它捉住直接吞下去。黑鸛的食物主要是魚類,也兼吃蛙類、軟體動物、甲殼類等,螻蛄、蟋蟀等昆蟲和蛇也是它開胃的美食,鯽魚、雅羅魚、團頭魴、蝦虎魚、白條、鰾鰍、泥鰍、條鰍、杜父魚等都是它主要魚類美食。
水中覓食的黑鸛
黑鸛在飛行的時候,幾乎把身體伸展成一條直線。它們把頭向前平伸,頸部和身體保持水平,雙腿後掠,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它們遷徙的時候飛行高度大多在300米以上。黑鸛不僅能靠扇動翅膀飛行,還可以借助上升的氣流,毫不費力地盤旋而上,或是長時間在空中翱翔。降落時,速度逐漸減慢,雙腿徐徐向下伸直,落地十分平穩。在地麵行走時,它們步伐跨度很大,步履輕盈。黑鸛活動的時候,經常是悄然無聲的,讓人察覺不到。而且它們也不善於鳴叫,休息時有點像鶴類,它把脖頸收縮成駝背狀,用單腳或雙腳立在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它們大多棲居於懸崖峭壁之上,少與人接觸。加上有高超的飛行技巧和堅實有力的長嘴為武器,所以較少有其他動物侵擾。
飛翔的黑鸛
黑鸛的營巢環境分為森林、荒原和荒山等三種類型。它們的巢一般高70厘米左右,直徑可達1~2米。一般來說,它們的巢穴在環境偏僻、避風向陽、便於覓食和防患天敵的地方比較多,大多巢穴上麵還有可以遮雨的突出的岩石。有時它們還經常使用以前沒有幹擾的舊巢,不過舊巢每年都要重新進行修補和增加新的巢材,從而使巢的體積隨使用年限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