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份開始繁殖季節,它們飛回到繁殖地。黑鸛一飛到那裏就開始成雙成對地在高空中盤旋、嬉戲,做求偶的表演。雄鳥和雌鳥總是相互追逐,雌鳥在盤旋時會放慢速度,等待著雄鳥的靠近。它們也以垂頸、點頭、鳴叫來表達愛慕,這種表演和親熱要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它們開始互相傾心為止。它們的愛巢當然要共同搭建。在搭建中,雄鳥主要負責運輸建築材料,它把這些材料交給雌鳥,由此鳥在巢中鋪墊修理。整個築巢過程大約需要一個星期。
遷徙中的黑鸛
它們巢穴的主體主要是粗長的喬、灌木樹枝,中、上層則使用細長的小灌木樹枝,最後用幹燥苔蘚,或是細軟的草根、草莖、羊毛和枯葉等鋪墊其中,以保持溫度。黑鸛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除了孵卵中期出去覓食,雌鳥一直不離開自己的卵。雄鳥在雌鳥外出覓食期間接替雌鳥孵卵,其餘時間負責守護工作。當遇天氣突然降溫時,雄鳥還常常外出找一些幹苔蘚,供孵卵的雌鳥加墊巢窩。
正在哺育後代的黑鸛
不同地區的黑鸛的孵卵期不盡相同,一般都在31~34天左右,最多則可以達到38天。雛鳥出殼的順序和產卵的順序相同。剛出窩的雛鳥一般在60克左右,眼睛已經稍稍能睜開看東西,它們全身布滿了白色的絨毛。出殼後的第二天雛鳥就可以和它的父母討吃的了,雙親輪流外出捕食喂養它。為了雛鳥便於消化,親鳥先把食物吞到肚子裏進行半消化,然後再吐出來喂它們。一般要分三次吐完,雛鳥自行吞食。育雛期一般要長達4個月。出殼後20以內,雛鳥還沒有任何防禦能力。親鳥時刻輪流守護著它們的巢穴以防天敵的襲擊。出殼60~70天後,幼鳥可以離巢試飛,不過它們隻在巢穴的附近活動,如果遇到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則馬上返回巢中。100天以後,就可以隨親鳥外出覓食,不再回來。
小溪邊的黑鸛
影響黑鸛繁殖力的主要因素是生殖地環境的惡化,尤其是化工、冶金、輕工三大工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對環境的汙染。農業生產用的化肥、農藥等汙染了水源,造成黑鸛的食物大量減少,也直接危害它們的健康發育,使得雛鳥死亡率大大增加。人類活動的影響也是黑鸛數量減少的原因。加上它們活動範圍大,巢址很分散,所以很難加以集中保護。目前世界上黑鸛的種群數量明顯減少了,全世界僅存約1000多個繁殖地。黑鸛在我國也是非常罕見的瀕危物種,每年隻能在江西鄱陽湖見到幾十隻越冬的黑鸛。它的主要繁殖地山西,每50~100平方公裏才有一對。不過新疆南部最近發現了數量在500隻以上的大群,給黑鸛的繁衍生息帶來了希望。
鸛科的鳥兒都屬於大型水鳥,它們的嘴一般又長又粗壯。它們的巨大的巢穴一般都搭建在高樹或岩石上。魚類是它們主要的食物,它們也兼吃一些其他的小動物。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都能看到鸛科這種大型水禽,全世界共有11屬17種,其中大部分種類都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南部,有的3屬4~5種,生活在我國,即鸛屬的黑鸛、白鸛和東方白鸛,鸛屬的白頭鸛(彩鸛),以及禿鸛屬的禿鸛。在歐洲白鸛是非常有名的鳥,它們常常在人們房屋的屋頂或煙囪上築巢。不同地區白鸛也不相同。我國東部的白鸛的嘴的顏色與其他地區的紅色不相同,它呈黑色,人們都稱它為東方白鸛。鸛類中體型最大的要數禿鸛了,它的肉食性最強,可分為3種,其中兩種生活在亞洲、一種在非洲。非洲禿鸛在非洲非常常見,它們經常和兀鷲爭食腐肉,偶爾還捕食紅鸛等鳥類。在陸地鳥類中,非洲禿鸛的翼展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