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猴也叫金線猴,顧名思義,一定是一種身披著金絲線一樣美麗長毛的猴類。其實它不僅毛色豔麗,而且形態獨特,動作優雅,性情溫和,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金絲猴也是我國的特產種類,它與大熊貓齊名,同屬“國寶”級動物,不僅具有重大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目前,除我國外,這一稀世珍寶在世界上僅有法國、英國等極少數國家的博物館中收藏有若幹標本。
金絲猴頭頂的正中有一片向後越來越長的黑褐色毛冠,兩耳長在乳黃色的毛叢裏,一圈桔黃色的針毛襯托著棕紅色的麵頰,胸腹部為淡黃色或白色,臀部的胼胝為灰藍色,雄獸的陰囊為鮮豔的藍色,從頸部開始,整個後背和前肢上部都披著金黃色的長毛,細亮如絲,色澤向體背逐漸變深,最長的達50多厘米,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好似一件風雅華貴的金色鬥篷。
金絲猴的體形較大,體長48-64厘米,體重7-16千克,四肢粗壯,後肢略長於前肢,尾巴也較長,其長度與體長相差無幾。它的頭圓,耳短,眼睛為深褐色,嘴唇厚,吻部肥大,嘴角處有瘤狀的突起,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和變硬。兩頰和額的正中的毛都向臉的中央伸展,露出兩個凹陷的天藍色眼圈和一個突出的天藍色吻圈,再加上鼻骨退化,沒有鼻梁,形成了一個鼻孔上翹的朝天的鼻子,更顯得格外有趣。所以,在金絲猴的產地,它還有“藍麵猴”、“仰鼻猴”、“小鼻天狗猴”等俗稱。在我國的古書中還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載:有人擔心下雨的時候,雨水會從朝天的鼻孔灌進它的肚子裏,因此推測它的尾巴一定是分叉的,這樣才能在下雨的時候用兩個尾巴尖分別堵住兩個鼻孔。現在看來,這段記載當然屬於笑談,因為金絲猴的尾巴尖不是分叉的,世界上也沒有尾巴尖分叉的哺乳動物。
關於金絲猴拉丁學名的命名,也曾經有過一段趣聞。1870年,法國人戴維德在我國采到一對金絲猴的標本,後來運送到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收藏。1872年,著名動物分類學家米爾恩?愛德華看到了這對金絲猴標本並且進行了分類研究,但是在確定它的拉丁學名時,米氏麵對長著如此光亮如絲的金黃色長毛的美麗猴類,卻總也不想出來一個令人十分滿意的名字,後來才從金絲猴天藍色的臉上長著的一對向上仰起的朝天鼻孔得到了啟發,因為這使他聯想到一幅16世紀的名畫,畫的是一位俄羅斯著名的交際花、十一世紀時十字軍司令的漂亮的夫人──洛克安娜,她就是長著這樣一個俏皮的朝天“獅子鼻”的女人,並且也長著一頭金色的披肩長發,因此米爾恩?愛德華就將金絲猴的學名命名為“洛克安娜”,又將這個屬的學名定為“鼻子”,以表示這一類群具有“仰鼻”的特征。
金絲猴主要棲息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針葉闊葉混交林中,長年生活在樹上,很少下地活動。喜歡群居,少則十幾隻,多達數百隻一群。每群都有以老年、中年、青年和幼仔所組成家族社會,很少見到單獨行動的。每個群體中,都有一隻經過搏鬥產生的,體格魁梧、毛色不凡的“美猴王”來指揮猴群的一切行動。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對“美猴王”都非常敬畏,常常為它敬獻食物,以及搔癢、梳發、捉虱子等等,來討它的歡心。“美猴王”也非常勇敢,遇有敵情時,總是奮不顧身,衝在前麵。
金絲猴性情機警、多疑,每到一處時,總要派出幾隻雄獸攀上樹頂進行警戒,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就可以放心地取食,或追逐嬉戲。當發現有危險時,警戒的雄獸會立刻發出“呼哈——呼哈”的報警聲,群體成員立即大聲呼應,然後迅速逃離。在行動時,群體成員也組織得非常嚴密,攜帶幼仔的雌獸位於群體的中間,前後都有健壯的雄獸保護,動作非常敏捷,往往先搖一搖樹枝,然後借助樹枝的反彈力量進行樹枝間的蕩越,就像一陣狂風驟起,在“美猴王”的率領下,扶老攜幼,大聲呼嘯著,在茂密的叢林中攀援飛奔,如屢平地,瞬間便杳無蹤跡,人們往往是隻聞其聲,難見其影。
每年的9-11月,是金絲猴的交配季節,雌獸的臉上有明顯的求偶表情,常常主動接近雄獸,並且將臀部轉向雄獸,匍匐於地麵上,等待雄獸交配。在這段期間,雄獸和雌獸還經常互相擁抱,不時地為對方仔細理毛。雌獸的懷孕期大約為6-8個月,每胎一般隻產1仔。初生的幼仔毛色不呈金黃色,而是頭頂和背部為深黑色長毛,其他部位為灰白色絨毛。手掌、腳掌的掌心都是肉紅色,指(趾)端為粉紅色。頭部形狀也不是圓的,而是頭頂平,左右側扁,前後稍長,後腦十分突出,與細而短的頸部形成一個近似90度的角。軀幹細長,因而顯得四肢比較粗壯。尾巴較長,大約與軀幹的長度相等或更長一些。幼仔的吻部也不十分突出,麵皮全部裸露,呈灰白色,僅在眼睛和塌陷的鼻梁周圍有一點藍色,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上下眼瞼和嘴的邊緣為紅色,以後逐漸變淺,約在出生15天以後消失,體毛也逐漸變成乳黃色。雌獸對幼仔關懷備至,總是把它緊緊抱在懷裏,行走時也讓它抓住它的腋下或腹部。如果雌獸不幸死亡,其他雌獸就會主動擔當哺育幼仔的義務。幼仔長到1歲多時開始斷奶,4-5歲時便能獨立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