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金絲猴(1 / 3)

金絲猴,中國的國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動物分類學上屬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金絲猴分為三種:川金絲猴、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

金絲猴(jinsihou)(Rhinopithecus)脊椎動物,哺乳綱,靈長目,疣猴科。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仰。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亮,顏色為青色。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幹腹麵和四肢內側褐黃色。毛質柔軟,為我國特產的珍貴動物,群棲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筍、苔蘚植物為食。共有3種,均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的區別是:金絲猴(R.roxellanae)的臉天藍色,兩側、胸及後腿金黃色,分布於四川、甘肅和陝西滇金絲猴(R.bieti)的臉兩側白色,分布於雲南、四川和西藏東部;黔金絲猴(R.brelichi)的兩肩之間有1塊卵圓白毛區,分布於貴州與四川之間。

金絲猴主要吃嫩枝、幼芽、鮮葉、竹葉和各種水果,一般棲息於海拔1500-3000米或更高的暗針葉林帶,營樹而居,主要活動在高大喬木樹冠的頂層,它爬樹靈活敏捷,跳躍能力特別強,常幾十隻結群活動,雌雄老幼一起,由雄中的長者帶隊,在樹上覓食,以植物的葉、芽、樹皮和果實等素食為主。母猴懷胎五、六月後,多數僅產一仔。據目前調查所知,黔金絲猴尚存數百隻,已瀕臨絕滅。

川金絲猴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翹,故也稱仰鼻猴。臉部天藍色,頸背至尾基部在淺灰褐色被毛中夾有金黃色長毛,全身毛色豔麗。

棲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間針闊混交林帶,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樹葉等為食。

川金絲猴

僅分布於中國四川、甘肅、陝西及湖北神農架山區。

川金絲猴身被長毛,濃而厚的金灰色或金黃色背毛,長度可達20多厘米。臉龐呈藍色,麵型純樸和藹,還有生就了的一對朝天翹的鼻孔,所以又得了個“仰鼻猴”的名字。這個鼻子給它增添了不少憨厚稚氣的神情,更惹人喜愛。

初生幼仔的毛呈乳黃色,潔淨可愛。1歲以後,黑色的冠毛逐漸增多,頸側開始有黃紅色的金毛,背毛為黑褐色。隨著年齡的增長,毛色繼續變化,到兩歲以後,全身毛色變為金黃,頭頂、背部還有些黑褐色。4歲左右成熟。雄猴體大魁梧,身強力壯,更是漂亮;雌猴則斯文苗條多了。

川金絲猴有十幾隻一群的,也有幾百隻一群的。群內老幼雌雄都有。大群中還分小群,好似一個大家庭。它們成群遊蕩,徐徐轉移,各群都有一定的活動範圍和相對穩定的路線,周年來回遷移尋找食物。川金絲猴以樹葉、野果、嫩枝芽為食,甚至連苔蘚植物也吃。

川金絲猴分布於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肅南部、秦嶺和神農架地區,它們麵孔呈藍色,鼻孔上仰,所以也叫“藍麵猴”、“仰鼻猴”。它們毛色金黃柔軟,最長可達10厘米,耀眼奪目。

滇金絲猴別名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屬於猴科。

滇金絲猴

體形似金絲猴,鼻孔上仰,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金絲猴那樣腫脹。臉部灰白或淺藍。頭頂前部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毛尖黑色。耳緣白色,背部灰褐色。兩肩之間有一白色塊斑,毛長達16厘米。上肢的肩部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色逐漸變為黑色,下肢毛色變化與上肢相同。有人認為是金絲猴的一個亞種。

棲息於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地闊葉林中,主要在樹上活動,結群生活,有季節性分群與合群現象。以多種植物的葉、芽、花、果及樹皮為食。

產於貴州梵淨山。黔金絲猴分布範圍十分狹窄,總數僅幾百隻,現已建立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對其棲息環境進行保護。

滇金絲猴產於雲南西部,體背、體側、四肢外側、足和尾呈黑色,因此又叫“黑金絲猴”或“黑仰鼻猴”。其幼猴全身為白色,隨年齡增長才能逐漸變成父母的體色。

黔金絲猴體形似金絲猴,鼻孔上仰,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金絲猴那樣腫脹。臉部灰白或淺藍。頭頂前部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毛尖黑色。耳緣白色,背部灰褐色。兩肩之間有一白色塊斑,毛長達16厘米。上肢的肩部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色逐漸變為黑色,下肢毛色變化處上肢相同。有人認為是金絲猴的一個亞種。

棲息於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地闊葉林中,主要在樹上活動,結群生活,有季節性分群與合群現象。以多種植物的葉、芽、花果及樹皮為食。黔金絲猴植物分布範圍十分狹窄,總數僅幾百隻,現已建立梵淨山保護區,對其棲息環境進行保護。

黔金絲猴

黔金絲猴分布於貴州梵淨山區,其數量十分稀少,目前國內外動物園均未飼養展出過,所以絕大多數人不能見到。其身上沒有“金色”,體毛主要是灰褐色,身上有許多白斑,當地人又稱之為“花猴”;因尾巴又黑又細,象牛尾巴,所以又稱“牛尾猴”。是金絲猴中最珍貴的一種。